本篇文章3385字,读完约8分钟
松江在饮食、居住、节日、民间技艺、音乐和舞蹈以及一年四季的休闲娱乐方面都有所不同。今天,小松带你去看看上海松江民俗地图系列的推文,体会春天的丰富、夏天的温暖、秋天的丰富和冬天的深刻!
松江的春天习俗,从春天开始鞭打春牛,到元宵节“看田灯”,再到赏花朝的红花,再到拜神,都在期盼好天气、好年景。人们以食物为天,最当地的民俗是饮食;安居乐业,家是生产和生活的基础。
春季饮食
松江饮食就像松江人的性格一样,清淡、柔和、细腻。它可以分为黄浦江南北两种风格。浦南人的饮食习惯偏向浙江,与嘉善、平湖相似,家常菜更正宗;浦北菜以松江为代表,注重烹饪技巧,注重家常菜的新鲜和美味。
春天的传统节日食品内容丰富。春天开始的时候,每天都有春饼、梨和萝卜。人们普遍认为,春天过后,人体容易“生气”,在这一天吃梨或萝卜可以清火,防止喉咙痛。元宵节有饺子、馄饨和年糕。春节和清明节有绿色的球。摘草,捣碎汁液,制成绿色汁液,并与糯米粉混合制成绿色球。清明节的家人团聚被称为“吃清明节”。时令菜肴包括鸡皮韭菜、腌竹笋、水竹虾仁、豆腐皮卷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和元宵节,俗称正月初一。元宵灯节将逐渐消逝的春节假期精神再次推向高潮,同时也结束了春节。
新年伊始,农村的龙灯队和马灯队到农村去表演,互相竞争,并在上半年达到高潮。夜幕降临后,妇女们联合起来“走过三座桥”,说走过三座桥可以治愈一切疾病。农民点燃香蜡烛,在田野里挂上竹灯,这叫做“看着田野”,表示丰收。青少年高举用稻草和芦苇柴火捆着的火把,在山脊上跑着喊着。当他们跑累了,他们在茂盛的地方烧茅草,这就是所谓的“扑灭野火”和“燃烧的领域。”那时,田头在燃烧,大地被冲走了。每个家庭都用简单的菜肴来祭拜灶神,这就是所谓的“连接厨房”。农民们吃“撑饼”,说他们已经吃过撑饼了,插秧插秧的时候,腰酸背痛。
每个家庭都吃饺子,而其他人白天吃馄饨,晚上吃饺子。每个人都跑去做汤圆。蒸圆面团,多素馅,如萝卜丝、荠菜、白果、芝麻等。,用于斋戒日;水煮汤叫做饺子,里面有很多鲜肉。农民们做了一个特别大的“饭团”,认为秧苗越大,收成越好。
阿柳汤圆
四井镇张协兴汤圆店,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店主张留初,祖籍阿六。阿流于1928年去世,他的儿子张宏祥继承了他的父亲。饺子所用的材料非常特别,精选精制白糯米粉和纯精制腿肉,与芝麻油、芝麻粉、果冻和酱油、姜和洋葱等调味料混合。它的特点是皮薄,肉多,还有一袋汤。它尝起来新鲜、芳香、糯软。特别是,当饺子被放进锅里时,温度适中,当它们被拿出来时,它们又圆又满。
花篮灯
花篮灯,原名“弦灯”,以灯笼和花篮道具命名,流行于新邦地区。随着提花篮的动作和扭秧歌的舞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小调,如秧歌曲、快乐曲和无锡风景曲,它们舞蹈轻快,音乐悠扬。至少有12名舞者,最多有26名舞者。
元宵节期间,元宵节表演。第一天晚上,从庙里取出火种。首先,他们在寺庙的院子里跳舞,然后他们回家在村子里跳舞。村民们为款待准备了饮料和菜肴。从第二天晚上开始,按下邀请帖,在邻近的村子里一起跳舞。活动持续到月底。
花篮里的灯笼在晚上出来,花篮、彩马、挑水人、碗、药箱、大黄绢伞等道具要用红色小蜡烛点燃,增添色彩。身着戏服的《灯队》在白牡丹扮演了《水浒传》、《白蛇传》和吕春阳的《三人行》等歌剧的故事角色。伴奏主要是民间打击乐,节奏轻快,没有普通的民间锣鼓那么激烈和嘈杂。开始时,节奏稍慢,中间部分稍快,到最后,根据队形,舞蹈节奏不断加快,达到高潮。
2009年,花篮灯舞项目被公布为松江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是松江区新浜镇文化体育服务办公室。
清明
松江人重视祖先崇拜。冬至后的第104天是清明节。大约在节日前一周,我们在家祭拜祖先。根据古老的习俗,在家里祭拜祖先之后,你可以去扫墓。亲戚们互相赠送草料。主人用餐桌招待客人,说“吃清明”。清明节前两三天通常会进行扫墓,但最迟也要进行。人们带来的祭品有草料、绿球、黄鱼、肉、蛋、蛋糕等。在清明节或冬至节,殡仪馆将死者埋在地下,清明节是最常见的。
这个城市的人很少去郊游,利用清明节扫墓春游。陈金浩在《松江曲》中把去坟描述为一幅美丽的画卷:“清明上河图,纸钱飞逝,墓路松驰,近翠微。竹制小花篮里装的是瓦狗,而船尖(古时候叫“玉”)则插在柳树里,又回到了坟墓里古汉的《松江竹枝词》描绘了另一幅风景:“清明时节,寒龙满案。”草晚落,家家说去坟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清明节,党和政府组织群众扫墓。
酱腌鸡蛋
松江人一直有腌制鸡蛋做酱的习惯。春天过后,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每个家庭都要腌制数百个咸蛋和皮蛋,通常每个咸蛋和皮蛋各占一半。咸蛋大多是自己腌制的,而皮蛋是在咸蛋摊加工的。在咸蛋季节,食品市场和其他地方都有咸蛋摊,代表顾客加工皮蛋和咸蛋,他们也去农村做生意。腌制鸡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春夏之交,我们做豆酱和甜面酱,用来做各种泡菜和烹饪调料。制作果酱,如李子和桃子,作为早餐和宴会的配菜,也制作小吃。在黄梅季节,我们在夏天做酱饼和干酱。每个房子前面和屋顶上只有两个调味瓶,这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方风景。到了20世纪80年代,制作豆酱和甜面酱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多数果酱制作者是老年妇女,这可以被称为怀旧食品。施蛰存的《云简记》:“每年夏天,在小巷之间行走一个多小时,你可以在人们的屋檐下看到以下大小的陶罐,也可以用纱包着,用甜酱和梅子酱包着。在青梅高产的时代,家家户户都做梅子酱。松树人在做梅子酱时混合紫苏,所以它的颜色是深红色的。不要洗掉李子皮,咀嚼它。这个封面仍然继承了古代法律和地方法律。”在这里,石老做了一个小笔误,做甜面酱需要暴晒,而做紫苏梅子酱则是用糖煎而成,不需要暴晒。
放风筝
松江放风筝的习俗一直很盛行。第一个月过后,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都在忙着砍竹子、搓绳子和做风筝,其中大部分都被绑成蜈蚣、美女、蝴蝶、六边形、门和其他形状。晚上放风筝,线上挂着红色和绿色的小灯,如一串串珍珠在夜晚闪烁空,真是美极了。
松江人称风筝为“风筝”,二月到清明节是放风筝的季节。俗话说:“与其一次打一只鹞,不如一次打三年。”俗话说,孩子经常有内热,这往往发生在春天。放风筝时,他们必须张开嘴来退烧。
近年来,放风筝已经成为松江人常见的娱乐游戏。松江新城的人民广场和中央绿地地势开阔,环境优美,是放风筝的理想场所,吸引了大量的风筝爱好者。
社会戏剧
清代,古画戏流行于松江农村,是沪剧的源头。它开始是一种歌唱表演,然后逐渐发展成一种戏剧。1919年,《张泽镇志》重建:“春秋乡村聚都,谭春。今天的沪剧俗称古画剧。”
过去,农村好年景好的时候,要邀请剧团在春耕前表演社戏,叫做“唱春台戏”。沪剧和越剧是最外来的剧种。到时候,几英亩的土地将被留作剧院和舞台。观众拿了一张凳子,围着桌子坐着。舞台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供观众减轻痛苦,满足饥饿。社会剧通常持续三到五天。
20世纪50年代,农村社会戏剧中断,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恢复。每年春节后,它都是由村里的爱管闲事的人发起的。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出资赞助他们。村民们也慷慨解囊,捐款的数额在舞台上被列出并公布。通常,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小剧团会被邀请演出,通常是六到七天,有些是十天。社会剧在松江浦南的新邦镇和茅岗镇广泛上演,演出时间大多在二月至三月。
戏票朋友和沙龙[/s2/]
松江人喜欢看戏,也喜欢娱乐自己。民国初年,京昆影迷自发组织了一场票房“曲社”,一度活跃,但抗战爆发后,店铺运动中断。抗战胜利后,瞿、、程世发等人创办的“荣光国画社”票房颇丰,颇具影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宣传队取代了票友活动的形式,编辑表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松江城乡的沪剧沙龙、粤剧沙龙、京剧沙龙活跃起来。沙龙里有一些乐队和演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城镇和街道上的戏剧爱好者。他们定期安排活动,悬挂他们的声音,练习走秀,演奏器乐,自娱自乐。有时,传统戏剧会被排练,并被邀请为公众表演。剧院效果很好,但经常是空的。永丰街、四井镇、东井镇和叶燮镇的上海歌剧沙龙相当活跃,水准很高。此外,还有许多小的戏剧沙龙,祖伊巴奇公园和方塔公园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