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83字,读完约5分钟
去年,占地仅10亩的裘家湾老厂,退休并搬迁了14家加工企业。人们认为工厂的发展前景渺茫,九家企业不愿离开扎根多年的家园。经过改造和“瘦身”,他们搬了回来,并登记销售服务公司回到申田经济园在岳阳街。这些企业表示,正是因为公园里热情的服务,他们才会考虑再次回来。
“保姆式”服务让企业保持
从袜子里翻出来,沿着裘加成蜿蜒的小径走上百米。旧门牌上写着“邱家湾44号”,申田经济园区邱家湾旧厂区隐藏在旧住宅区和学校之间。从前,上海佳川宏机械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个厂区,并租了一个工厂做小五金加工生意。去年7月,由于工厂不在市内104个规划工业区,企业未能顺利通过环评程序,面临搬迁的困境。
“当时我就知道,公司的生产基地基本上不可能留在裘加成。”上海佳川宏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先生告诉记者,他认为园区在接到“清退”通知后会对他们视而不见,但他并不指望申田经济园区能一如既往地为企业服务。“公园的工作人员在三天之内来到工厂了解情况,让我们有困难,帮助我们找到新的场地,不要报酬。”高先生说。对于其他同期面临撤退的企业,大型设备和产品搬迁后短期内不会入库。在不违反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神田经济园区将在裘家湾厂区内临时开放部分场地进行临时储存,以解决急需。
现在,上海佳川宏机械有限公司与另一家企业合并,并在该地区的另一家工厂重新注册。然而,去年11月,在新公司成立后不久,佳川宏公司本着“销售公司不涉及生产或环境评估”的理念,将新合并企业的销售服务公司重新注册为秋家湾44号。截至去年年底,与贾传红同时退休的9家生产型企业已将其销售和服务公司重新注册回深田经济园区。“该公司花了大约半年时间进行搬迁,但销售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高先生坦言,一家小销售服务公司可以在任何地方注册,之所以选择返回深田经济园区,是因为这里的“营业员”服务非常贴心,不想离开。
“服务必须到位,才能留住这些公司。”申田经济园区总经理朱迪告诉记者,岳阳街占地5.8平方公里,各类企业3900多家,主要是注册的不占用土地资源的中小企业,如服务、科技、商贸等。几个人、几台电脑、一间办公室、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或一家电脑维修公司就可以完成注册,所以这样的企业进来走起来也不难。“一旦他们对服务不满意,觉得不满意,可以立即离开。”另一方面,位于松江老城区的岳阳街,由于工业用地紧张,不得不发展建筑经济。朱迪说,正是这些企业为申田经济园区优化经营环境指明了方向。园区已经与这些中小企业打交道21年,提供“保姆式”服务。
真诚的服务给企业一种归属感
卢瑞琪也是裘加成厂的“老伙计”,在这里已经住了20多年了。面对其他园区伸出的橄榄枝,考虑到越来越多的项目需要征税,上海田凯建设(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法人卢瑞琪坦言,他有离开园区的想法。然而,神田经济园区近年来的“好”在去意大利的同时浮现在脑海中。“比如,我不用担心公司的年检和更换。到时候,申田的员工会打电话给公司,通知我们更换和注意事项。税收政策等也由税务管理人员协调。”卢瑞琪表示,申田积极贴心的服务为企业与园区沟通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彼此很熟悉,可以自由地交谈,许多事情都可以交给公园。“否则,如果你想了解新的政策和规定,我得自己上网去查一查。”刘瑞琦笑了。
上海田凯建设(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最终决定留在申田经济园区。"在深圳,公司可以无忧无虑地运营."卢瑞琪说。
申田经济园区每年新增500或600家新注册企业,新企业的到来给园区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对于企业来说,在深圳开一家公司非常方便,最多只需要运行一次。朱迪介绍说,客户只需在前期将所需材料在线发送到园区,园区将准备好申请材料,然后为客户进行审核。无误后,客户只需到园区来签字确认,园区会将材料提交给相关部门,这样客户就可以“等待”营业执照。“因为生意
据此,我们也可以给客户快递,不收快递费。”朱迪说道。
企业办理变更手续是申田经济园区的另一大业务。每天约有20家企业办理营业场所变更、营业执照变更、股东变更等业务变更。为此,申田公司安排了一名员工负责企业变更材料,另一名客户经理每天去工商部门送材料、领证。“负责发送材料的员工每天中午离开公司。由于工作量大,他们下班后不能回来。”朱迪说。
近年来,深田经济园区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用热情的服务“打动”了企业。即使中小企业的纳税额很小,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也会很差。神田经济园区扮演“营业员”的角色,上传和分发g60科技走廊的相关政策并及时发送给企业,或进行劳动人事管理实务和风险防范培训、税费改革、工商年检公示等。此外,神田经济园区进一步完善了“家庭经理”联系制度,将3900多家企业分配给45名员工,要求员工每月至少走访和联系一次每个企业,并建立相应的档案。
声音一直在响,申田经济园区办公楼二楼管理部的四名工作人员一刻也停不下来。这里完成了神天元区2000多家企业客户的委托开票、纳税申报、纳税、及时申报、仓储等业务。“除特殊情况外,每个人每个月至少要打1500个电话才能完成日常工作。”管理部门的部门经理钱美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