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6字,读完约3分钟
根据老房子的原貌,新概念文化书店“南村薛莹”开业,这是继四井老街近三年封闭改造后又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文化地标。在古镇四景,木门被敲开,古屋被重新展示,这也开启了一个关于沿街建筑社区的古老记忆。
2005年,四井下塘被命名为上海历史文化区,2014年,成为全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全市12个城市之一。这个古镇应该被修复吗?2015年,这场讨论尘埃落定,古镇保护、更新和利用规划方案启动。
有必要避免古镇的雷同,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细节。经过一年半的磨砺,保护、更新和利用的计划终于出台了。整合的核心理念是“古为今用”,打造“文化活力的古镇和旖旎的静雅水乡”,即对古建筑和文化的敬畏,决定了古镇的修复方向是修复而不是重建。
2017年5月,位于开江中路的程、关、孙士林三处房屋开始进行修缮工程,均建于明清时期。为了保持文物保护建筑的原汁原味,四井镇邀请了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阮教授担任项目顾问。从那以后,阮多次来到四京,对古镇的保护、更新和利用进行示范和指导。
浙江的老木匠严格按照“原材料、原始工艺、原始风格”的要求,用古代的校对方法和传统的手工雕刻参与修缮,延续了明清古民居木结构的风格。宫宅里所有的图案都是用榫卯拼接而成,没有钉子,雕刻是老主人当场完成的。所有的木柱都是对接的,屋顶上的地砖和小绿瓦都是用古老的方法铺成的,油漆是用明火和碳燃烧涂的。在修缮期间,工人们惊喜地发现了雕刻的明代董亮和精心保存的纪念碑,这使人们想起了当年的书香门第。
古建筑修缮后,下一步是确定回归公众视线的形式和模式。在全国各地,许多古代建筑被修复并移交给“铁将军”为门。那么,搁置那些已经被高成本修复的古建筑是一种保护方法吗?四井镇的回答是否定的:与其整天关上门感谢客人,不如打开门窗,让清新的空空气、明媚的阳光和人们的来往为老房子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修复后的宫城有自己的新格式。除了关公馆的“南村映雪”外,还有六月底落户程公馆的茶文化研究中心和地方茶馆。根据规划,孙士林故居将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实践基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将展示各种古建筑的构件、木材和技术,并宣传古建筑修缮知识。此外,延河建筑还将作为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高级研究院的非遗产实践基地,开展国家非遗产项目“十金Xi锣鼓青年传承团队”的教学工作。文化创意项目的相继开放,不仅展示了古镇保护与更新的初步成果,也实现了古建筑保护与文化创业的和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