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1字,读完约4分钟
松江新城、时代城、松江大学城、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体现了每一代发展改革人士的默默贡献。
提前考虑并建造9号线
对于松江市民来说,轨道交通9号线是前往市区的便捷交通工具。原区计委副主任张冰洁经常乘坐轨道交通9号线,坐在车厢里,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思绪飘回到他参与9号线规划的那些日子。“当时松江有一条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你想匆忙建造轨道交通吗?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张冰洁回忆道。
城市发展规划需要具有前瞻性。就当时松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集中而言,区委区政府认为松江需要短距离大容量的交通,建设轨道交通是大势所趋。但是轨道交通应该做什么呢?作为筹备小组的负责人,张冰洁没有经验,其他几名工作人员也没有底。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和部门,但他们没有参与轨道交通规划。张冰洁带领筹备小组一次又一次跑到市区,走访设计院,咨询专家,邀请工程师来松松进行实地考察,只是为了在一张白纸上设计松江轨道交通的蓝图。
“规划的发布和轨道交通的建成凝聚了该地区各方的智慧。这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老一辈的发展和改革是不可或缺的。”2007年12月29日,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营,松江进入轨道交通时代,为松江未来加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正式通车当天,张冰洁感慨地说:“参与轨道交通9号线的前期规划,是时代赋予松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敢于开拓新思路、形成前瞻性的一种实践。”
集思广益,寻找新的城市
20世纪90年代,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修订了城市体系,明确了“中心城市、新城市、中心镇和普通镇”四个层次,以新城市取代原有的卫星城,打造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形态和功能,使新城市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一座新城市是在哪里建成的?这些花落在谁的房子里?市委、市政府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松江。
原区规划委员会主任王炳根告诉记者,当时全区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是在规划新城市时,不仅要放眼未来,还要有国际标杆。这一次,松江发展和改革人士再次用前瞻性的思维,充分考虑松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需求,并考虑如何根据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上海思维和松江特色的要求来规划松江新城的布局。在规划松江新城的过程中,松江发展和改革人员主动联系各职能部门,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各种智慧。经过20多份草稿,这个计划终于被公布了。“第一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规划,松江发展和改革留下了集思广益和规划的优良传统。”王炳根说道。
以人为本,重建新松江
在松江发展的“棋盘”上,松江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是关键的“棋子”,它将引领区域转型发展,使人们安居乐业。
风从海上吹来,潮水涌入长江三角洲。长三角g60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继续推进,区发改委迎来新任务。目前,松江区“十四五”计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已经开始。如何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在国家高质量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思考和规划松江的未来发展,已经成为新一代发展和改革人士的一张“试卷”。
区发改委副主任陈超表示,为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区发改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编制全过程规划,积极创新组织模式,搭建全过程开放互动平台,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策划大讨论、大问卷, 面向社会各界的建议、宣传和解释活动,使规划研究和编制过程成为收集公众意见、汇集人民智慧、回应关切和形成全社会共识的过程。
近三年来,松江区的实际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受益群体不断增加,民生领域覆盖面不断扩大,人们的利益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每一个项目的实施,松江发改委的人都在做好幕后的“守门人”。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经过从‘规划委员会’到‘发展规划委员会’再到‘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历史演变,松江的发展和改革始终与时俱进,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同步前进。”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董晶说。老一辈人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完成了开创性的任务;接过接力棒的新青年更新了他们的理念,拓宽了他们的思路,从战略的角度思考松江的未来。“时代在变,任务在变,松江发展和改革的人们关注地区大事,他们对群众利益的自我要求保持不变。无论何时到来,发展和改革的人们必须始终努力工作,以实现松江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