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4字,读完约4分钟
在松江,从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居民到远离石湖荡的农民,176万常住居民基本实现了服务同质化。其中,健康信息网络是不可或缺的。近日,记者从松江区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了解到,该区7所二级医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分中心和117个卫生站全部实现了互联互通,实现了卫生信息的纵横交错互认,为医疗技术深入基层服务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随时访问地区居民的健康记录
信息化如何帮助医疗服务?打破信息壁垒和打破数据孤岛是核心环节。松江区卫生委员会基层卫生处处长李云鹏表示,健康档案是卫生信息网络中最小的网格,为居民建立科学、完整、系统的健康档案,是帮助全科医生掌握居民健康状况的工具。有了这个工具,居民可以获得持续的服务。基于这一实际需求,松江区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仔细梳理了以往的健康数据,删除了近60万个“死数据”,代之以联动社区。全科医生在常见病和慢性病的诊疗过程中实时记录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
健康信息的构建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自2010年以来,松江区已建成“四个中心”——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临床检查中心、心电图诊断中心和区域病理诊断中心。同质化诊疗技术条件成熟后,松江依托区域卫生专网,建立了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查阅患者的电子病历、检查、诊疗信息、随访管理等信息,区域内综合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医疗信息系统都是互联互通、共享和公认的。松江区公共医疗机构管理中心主任倪建华告诉记者,该平台建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两个一”,即任何居民和医务人员只要符合业务标准,就可以在任何医疗场所查阅相关健康档案。
居民的生命周期数据可以追溯到
信息化有助于卫生服务,不仅仅限于诊断和治疗,还在预防性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记者了解到,过去,疫苗接种、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由市疾控部门牵头,垂直深入社区。然而,数据区的横向管理已经延迟。今年以来,区级社区两级平台已经整合,松江区公共卫生24个应用模块已经互联互通,开启了卫生服务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合力。
公共卫生领域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似乎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帮助社区全科医生“事半功倍”地管理居民的生命周期健康。李云鹏透露,不久前,儿童健康数据已经被输入健康档案。现在,从出生时的免疫规划到老年人的体检数据,松江居民的整个生命周期数据已经“可追溯”。根据最新数据,松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每天收集80多万居民诊疗健康信息,数据质量处于全市前列。该区域的16个公共卫生业务部门也完成了区域综合协作管理。如今,有超过42,000名糖尿病患者和超过150,000名高血压患者,他们都可以在该平台上完成在线疾病随访和管理。
继续同类服务,以协助分流
对于家庭医生来说,信息化使“一个医生管理2000个居民”的理想目标不再遥不可及。全科医生张伟表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疾病诊断更加连续和准确,这明显缓解了医务人员的短缺。此外,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因为他们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咨询。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数据说话”的信息化保证了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医院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同质化诊疗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实现沉降辅助分级诊疗。在松江,这种模式已经渗透到康复领域。“市第一医院南院-区中心医院-第五康复医院-中山社区”,成熟的康复分级诊疗和持续服务,也享受着信息畅通带来的好处。松江区卫生福利委员会主任李政表示,下一步松江区域信息化建设将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内涵,加强惠民应用,让更多技术应用于居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