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7字,读完约2分钟
今年国庆节,松江茅岗镇景尧村的农民李春风参加了国庆群众游行。他在“希望场”广场的彩车上挥舞鲜花,向祖国致敬。
最近,李春风发生了一件开心的事。中央电视台农业和农村频道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节目《英雄无处不在》栏目组请他制作一部故事片,这使他成为电视栏目的主角。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天气好,粮食丰收。
李春风在毛岗镇景尧村的春风农场联合支持点忙着维护农业机械。家里的430亩大米已经归还仓库,上周又有800亩承包的稻田收获。
在前几个淡季的间隙,李春风的农场迎来了央视的栏目群。对于央视来说,李春风相对低调,没有多余的词语。对于今年的收获,李春风高兴地打开了《谈话》:“基本上,水稻的收入是40万左右。全年饲养生猪1500头,收入约12.3万元,总收入约50万元。”
《泥腿》之所以能上央视,是因为李春风的家庭农场是松江家庭农场发展的缩影。2012年,李春风接替了松江第一代家庭农民的父亲,成为新时代的新职业农民。
从最初的单一种植,到种植与养殖相结合,机械与农业相结合,订单农业。他说:“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绿色大米认证。对我来说,更有信心让这片土地变得越来越好。”
像李春风一样,现在有906个家庭农场活跃在松江广阔的土地上。据了解,906个家庭农场管理着13.8万亩水稻生产,占松江粮食生产面积的95%。
松江70年70时刻:中央1号文件中的“家庭农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将承包土地转让给大型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是“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农业生产规模
但是对于松江来说,家庭农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2007年开始,松江开始探索发展规模为100-150亩的家庭农场,并在探索和实践中走向成熟,形成了可复制、可扩展的松江经验。
种植和养殖结合家庭农场
2008年以来,松江家庭农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和耕地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成为农业生产方式改革的试验场。目前,在906个家庭农场中,有91个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672个机农结合的家庭农场。去年,全区家庭农场平均亩产达到585公斤,家庭平均年收入达到1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