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9字,读完约4分钟
“仍有两名居民的体温数据尚未报告。我提醒你。”3月1日上午,松江区华侨小区党委书记陈孝荣在电脑系统上点击鼠标,向两名指定居民发送信息提醒。过了一会儿,系统再次刷新,几个关键区域人员的数据更新完成。
回到几天前,陈孝荣和他的同事们在统计报告中被“淹死”,并被笑着称为“表哥”和“表弟”。每天,他们从关键地区一个接一个地给几十个居民打电话,有时他们必须“跑腿”,然后才能更新和注册他们的表格信息。如今,这些任务只能由一个人来完成,而中山街最近推出的一套软件系统——“中山核心”,则解放了“表弟”和“表弟”。
据记者了解,中山街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疫情防控,大大提高了基层防控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上海市居住区(村)疫情防控操作指南》的发布,海归登记、重点人群管理和居住区入口管理继续“超重”。华侨住宅区主要由农民拆迁户和农民自建住房组成,有近5000名外来人口。在所辖的三个社区中,除了融汇园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外,中山文化园一期门口只有一个简单的电子门,属于农民自建房屋的华侨新村虽然有门,但“名存实亡”。人员识别困难、社区入口管理和控制困难、大量数据报告使社区工作者感到“压力很大”。
该系统由中山街联合辖区企业开发,可实现人员分类、社区出入控制、自动报告等功能。,并解决预防和控制的痛点。
居民在小区门口扫描“二维码”,进入“涪城微中山”公共号的“中山健康”栏目,登记并填写身份证号、门牌号、健康状况等个人信息。随后,系统会自动将注册人员分为三种颜色:红色代表来自关键区域的人员,橙色代表关键人员,绿色代表最近没有离开松树的居民,所以人员情况一目了然。居民在再次出入社区时只需要“扫”一下,通过电子通行证和健康证明就可以通过,这样可以一次完成报告,下次优先通过。同时,人员录入信息也记录在系统中。
据了解,在改为“扫描码和亮证”后,人事登记告别了“手写时代”。社区门口的防控人员数量也从原来的至少6人“标准”减少到3人,一人测量体温,一人引导,一人检查电子通行证,从而减少了人员集中造成的感染风险,使秩序更加有序。
除大门管理外,关键人员的动态管理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陈孝荣告诉记者,人口最多的重点居住区已经达到41户94人。根据“一人一档”的要求,居委会的六名工作人员一次性工作,每天挨家挨户打电话或提问,然后更新表格,并添加数据汇总,这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中山核心”系统应用后,每天上午10: 00前独立填写重点人群的体温数据和健康状况,居民可以填写“涪城微中山”公共号的“健康日报”栏目。如果有人未能及时填写,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发送信息提醒。此外,所有数据更新和汇总可以由一个人点击鼠标完成。
"彻底解放双手,我们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对于少数不能使用手机的老年居民,发放“中山核心”实体卡。进门时,让居民委员会或物业等授权人员使用手机扫描卡。
除住宅区外,中山街还在商务区、建筑和工业园区(如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推广“中山核心”。
“扫码亮证”后,一线防控人员无需询问,但可以凭“通行证”判断扫码器是否属于社区,凭“健康证明”了解扫码器的健康状况,不仅减轻了一线防控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可以更严密地“看门”。“中山核心”在商业建筑中的推广,彻底解决了以往建筑中人员情况难以安排、动态情况难以把握的问题。
中山街相关负责人也介绍说,该系统采用实名登记,与手机号码和房屋信息绑定,形成一个准确的“数据库”。在疫情防控中,人员调查和信息填写是基础工作。有了“数据库”,只需一个按钮就可以实现自动调查和分类,数据可以不断更新,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提取,更加方便和准确。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7.3万人完成了实名登记,另有3万名老人、青少年和儿童。根据情况在街道发放实物卡,辖区内所有居民和企业员工纳入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