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7字,读完约4分钟
三条河流交汇的浦江源头位于松江区茅岗镇黄桥村。虽然该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大家都乐于称之为“新村”,作为上海第一个农村振兴示范村和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村,黄桥村肩负着“双重任务”。目前,第一阶段已经交付了64户家庭,第二阶段正在建设395户家庭,这是该村农民相对集中的住宅项目。预计村民们可以在年底前“拿到钥匙”。
在古村落的西南部,村内两条主要河流的交汇处是农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一个家庭,一个院子,白色的墙壁,大和观音的耳朵,和18个全新的“乡村别墅”住在水边。不远处,稻田碧绿,白鹭很少,还有江南的新农村风光。
描述:黄桥村,白色的墙和干净的瓷砖。新民晚报记者李明溪照片
徐佳莹很乐意搬家
“新家有三层,客厅后面的小房间被改造成了休息室,二楼有三间卧室,三楼有一个小阁楼……”今天上午,黄桥村村民徐新迪带记者走进新家,热情地介绍了他。他刚搬进新家一周,他的东西还没打包好。他一大早就很忙,总是面带微笑。
描述:徐新迪搬进了新家。新民晚报记者李明溪照片
徐新迪,60岁,黄桥村人。“原来的老房子建于1979年,在村子的北面。七根横梁和两个房间是用砖和粘土建造的,房子是空核心墙。连空调整都很难挂。”徐新迪说,大约五年前,家里花了钱装修老房子,但几年都没用。“下大雨时会漏水。我们家里有四五个水箱。”
搬进新房子后,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房子宽敞明亮,厨房充满天然气,电网有各种光纤,房子前后的绿化都经过精心设计……住在这里就像住在公园里。徐佳花了大约8万元买了一栋180平方米的新房子。这家人非常满意。其中,8岁的孙子范帆的反应最为直接:“过去,范帆经常和我们一起睡觉。现在他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他喜欢跳舞,总是吵着要一个人睡。”
描述:徐新迪和他的朋友们聚在新家。新民晚报记者李明溪照片
徐新迪的乔迁之喜对黄桥的许多村民来说也是一件大事。黄桥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强告诉记者,一期工程64户的入住率已经超过一半,二期工程395户计划在8月底前完成结构封顶,预计年底前交付使用。
[/s2/]住在“新农村”并喊“满意”[S2/]
“这里没有社区大门,它们是相互开放的,或者说是邻近的一个村庄。去任何人那里都很方便。”徐新迪说,虽然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人们更喜欢称这个“新农村”而不是城市中的“社区”。房子旁边有一大片农田,每个家庭都可以分到一块私人土地(约60平方米),几分钟内就可以走完。“满意了,满意了!这就是我想要的房子!”
描述:黄桥村,白色的墙和干净的瓷砖。新民晚报记者李明溪照片
村民满意的背后是前期的大量准备和咨询。张永强告诉记者,他们就建造什么样的新房子充分征求了村民的意见。“仅翻译项目的推广计划就召开了20多次大小咨询会。除了挨家挨户分发征求意见稿外,我们还邀请了村民代表、党员和政府职能部门一起开会。经过大约10个月的反复咨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推广计划。"
在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中,人人摸着石头过河。起初,村民们大多是旁观者。“说实话,要花多少钱?新房子会是什么样子?起初,我们都不知所措。因此,第一阶段完成后,所有人都很羡慕。”村民江阿坡(音译)正在等待她的二期新房子。她每天都来工地,看着一点一点建起来的新房子,她的心越来越踏实了。
描述:“村庄联排别墅”由水建成。新民晚报记者李明溪照片
目前,社区服务站、村民食堂、幸福老人村等相关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张永强设想:“有必要修建一座乡村历史博物馆,展示黄桥村的历史渊源和楹联文化;还有一个农产品展览中心,可以推广松江大米等当地农产品……”
记者了解到,曹家浜村和茅岗镇黎明村农民相对集中的住宅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