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14字,读完约2分钟
东方。com记者万军、徐昕11月29日报道:近日,金山区草井镇根据海水制盐历史创作的民间歌舞剧《渤海盐田》在金山区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上演。该剧通过音乐、舞蹈、民歌等艺术表现手段,让人们了解传统的制盐过程,感受盐人的苦乐与来之不易的盐。
描述:《渤海盐田》演出剧照(陈建国摄)
当窗帘拉开时,晨光微微露出,海浪声阵阵传来。海阔天空,帆小,远处金山三岛隐隐约约;海岸上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岩石,周围是随风摇摆的芦苇。一群赤身裸体的食盐者和举着黄酒、香烛等三种供品的人,虔诚地面对着神灵,形状就像一群雕塑...金山文化中心剧场座无虚席,古老的海盐生产场景重现舞台,向观众讲述上海延续数千年的海盐历史和文化。
据《金山县志》记载,金山盐业在历史上曾经相当发达。五代时期,吴越出现了“烧水制盐、种芦苇发工资、留地种菜刨片、盛产虾蟹、进口货物”的繁荣景象,直到明清仍是松南六大盐场之一。金山海水制盐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积淀了深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盐业历史文化。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海水制盐行业基本消失,大部分盐民就地转行。只有金山漕泾的海盐村留下了上海最后的盐民。此后,随着海水养殖的兴起和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建设,上海传统的海盐生产已经消失。
作为上海海盐生产的重要重镇和盐文化传承时间最长的漕泾镇,通过对盐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创造“渤海盐田”,是为了向世界反映这一时期沧桑的历史记忆,保护和弘扬上海历史文化遗产,让后人找到自己的“根”。
据了解,漕泾镇于2014年6月成立了金山盐文化调查领导小组,开始收集制盐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等实物资料,以及与金山盐人盐业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统习俗,梳理了金山乃至上海沿海地区的制盐历史和制盐技术。其理念是编写一部盐文化书籍,布置一个盐文化展厅,创作一部盐文化舞台剧,展示上海盐民在与自然抗争、反抗侵略、反抗压迫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通过追溯、记录和继承历史和文化,后代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祖先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