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9字,读完约4分钟
由于一桌酒菜的“人情味”,一位村干部恣意妄为,私自将数百万元的村集体资金借给了一家私营企业...近年来,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违纪违法案件屡见不鲜,暴露出村级资产处置、资金自由使用、资源粗放转移、财务管理松散等问题。对此,嘉定从去年开始,推进了从党管到基层、到重点地区的“四个责任协调”机制建设,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开展了“村账镇管、村资管、村财镇管”工作。加强职责合作,控制“小微权力”,保持集体“钱袋”。
从村庄账簿开始
“很抱歉,这四份用于拆迁补偿支付业务的材料缺少必要的附件,我们暂时无法同意支付。”说话的人是外港镇会计中心的会计,被拒绝的人是镇上的一名乡村工人。过去,村里在使用集体资金方面有更大的“自由”,但现在,为了使用这771.51万元的资金,他们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完成必要的材料并再次申请付款。
钱在村里使用,在镇上控制。嘉定探索“乡村账户和城镇记录”。通过优化核算方法和尊重村民自治,137个村的村账集中在9个乡镇核算中心。如果支出违反规定,由记账中心退回。系统运行以来,全区已有189次审计申报,涉及资金2935.55万元。
嘉定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推进了“村本镇管”新模式的实施。在区一级,先后出台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加强镇对村级组织财务和经营管理的指导、村委会执行财政预决算等11项监督制度。同时,各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由经办机构、农办、城建办、工业办组成的镇级重大经济问题预审小组,并安装了乡镇集体资产使用“探头”。
村集体有一名“财务官”
每年年底,我都要向镇上报到,申请财政支持。西苑村党支部书记朱海滨坦率地说,要钱是不愉快的。然而,该村经济基础薄弱,管理人才少,少数集体资金“单干”,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嘉定县探索了“村财镇管”的模式,统筹管理各村的资产和闲置资金,提高村级组织的收入。
以西苑村所在的安亭镇为例。在镇领导下,乡镇企业与17个经济不发达的村庄成立了联合投资公司,对这些村庄的可出租资产、资源和闲置资金进行统筹管理。今年年初,公司交出了总营业收入8413万元、总利润5626万元的辉煌成绩单。据估计,17个村庄的平均收入约为250万元。
“村级财务与乡镇管理”促进了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完成了从依靠“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朱海滨高兴地说:“要钱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在基层生动地实践了“四个责任协作”
嘉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创新实践,离不开从严治党的“四责协调”机制的推进。在区一级,区委员会专门安排了“乡村会计和城镇登记”、“乡村资本和城镇管理”和“乡村财政和城镇管理”的工作。农业部副部长傅隽主动带头,把它作为“一岗双责”的责任工程。区农委、财政局等责任单位相互配合,协调职责,共同指导基层;区纪委发挥第一监督作用,通过网格化检查和专项监督,推动乡镇党组织责任落实到位。
责任到基层,还是没有失真。嘉定工业区在开展“村账乡镇”调查之初,就发现仍有一些村干部因财务问题受到处分。“四责合作”延伸到基层后,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按照“四个负责、四个协调”的要求,党工委强化了主体责任,推动村级组织和村支书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制定了“纪律保证”办法,成立了全面严格的党内检查组,开展了村级财务专项检查;党工委书记于建华主持起草了相关制度,积极支持纪律工作委员会加强相关监督;纪委发挥了监督作用,就监督中发现的51个问题采访了16名村支书;班子成员积极履行“一岗两责”,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副局长丁根龙主动向党工委和纪检委建议并带头,对9名村支书、9名报账员和2名会计中心财务人员进行了访谈,督促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