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1字,读完约3分钟
镇新街是一个大规模的人口输入区,具有快速增长的社区和城郊结合部的典型特征,其本地农民、外来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三元”人口结构不平衡,比例为1:10:7;它也是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城市地区,有近40,0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龄化率为44.75%。人口结构复杂,需求差异多样。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第一线单位,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办事体验和满意度,我们以“大规模调查访问”为契机,在中心接待大厅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办事习惯和直觉感受。同时,它还进行现场咨询,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要求,并谦逊地接受“挑毛病”。通过大规模的调查,我们发现辖区内存在很多居民与住户分离的现象,很多商家不得不回到户籍所在地,费时费力;老年人往往年纪大,腿脚不便,很难到中心来处理业务。
为此,我们以“大调研”推进自己的“大整改”,结合“一网管理”改革,对事务处理进行全面流程再造,千方百计使政府服务更加务实、精细、准确。
首先,规范设施配置,让操作体验更加舒适。科学布局首问引导区、自助服务区和排队区三大功能区,规范办事秩序。启用医疗保险业务自助机,配备身份证、社保卡、医疗保险卡等读卡器,集成病历采集、医疗保险凭证打印等六大服务功能,有效缓解窗口业务压力,缩短居民等待时间。在运营的第一天,自助服务机帮助46人完成了医疗保险业务。安装微信预约系统和来电显示屏,方便人们排队。窗口配备多媒体屏幕,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积极能量的传播。该窗口显示业务接受者的照片、工作编号、姓名等信息,引导居民对服务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简化了业务流程,处理流程更加无忧。通过信息共享,实现“电子亮证”。当市民忘记带身份证、户口簿等证件时,他们可以通过公民云应用展示自己的证件,移动终端可以扫描代码并验证成功后办理相应的业务。加强背景之间的联系,实现接受的分离。对于需要在户籍所在地办理的业务,居民可以就近提交材料,由当地事务中心扫描后转到户籍所在地办理,办理完毕后提供邮件上门服务,帮助居民“少跑”。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统一业务标准,提高窗口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在线和线下业务处理速度“超快”。
第三,扩展服务网络,更密切地处理服务。为进一步方便居民就近办事,将建设“1+4+x”“入户”服务网络系统。设立四个社区接受点。通过数据分析、走访和调查等。,我们在凤仪、梅川、万镇、金顶社区设立了“为您服务”服务点,按照社区事务受理服务标准统一配置设施设备,并接入上海社区事务受理信息系统,将民政救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50项常见业务纳入办理范围,实现上门贴心服务。建立全覆盖的政策咨询点。辖区内18个社区均设有社区事务受理通知栏、打印发放的便民服务指南和服务通知单,方便居民准备资料、电话咨询,将惠民政策推向千家万户,实现应有的享受。
我们的长期目标是让居民像“网上购物”一样方便地购物,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我们将继续用好“大研究”的“法宝”,坚持群众的需要。一方面,加强中心团队建设,推进“一站式受理”和“一专多能”逐步发展为“一岗多能”和“多专多能”,打造多功能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拓展服务内容,加强互联互通,使“家庭服务网络”更加有效,提升社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