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11字,读完约6分钟
农忙季节一结束,嘉定区徐航镇何桥农业合作社仓库里就响起了“叮当”的维修声。这是张永林,一位农民,他正在维护农场机器,以确保来年农场繁忙时不会出现问题。这是他作为一名农业机械师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在何桥村农机服务队工作,修理过的机种不少于十几个!”老张说,他见证了农业机械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从收获到销售的发展。
何桥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朱大鸣说,如今,按照家庭农场的标准,一个人照顾100亩农田不成问题。农民主要负责田间的日常工作,如除草、施肥和喷洒农药。其他的,如整地、种植、收获和干燥,不用担心农民。
《解放日报》记者上官从嘉定区了解到,从2014年10月起,嘉定区开始在各镇试点实施家庭农场粮食生产。这种粮食生产模式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干燥等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管理技术在嘉定得到推广。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的发展也很迅速,现在整个地区有260多个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和“机械化农业”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使嘉定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嘉定的“家庭农场”发展超出了它的任务
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当地家庭为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粮食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并以此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实体。2014年5月14日,上海市政府召开全市家庭农场发展现场会,要求到2017年,全市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当年,市农委向嘉定区下达的目标是:到2017年,将有217个家庭农场用于粮食生产,水稻种植面积将达到32550亩,占全区最低水稻保留面积的50.9%。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有260多个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存粮约3.6万亩,占嘉定区水稻最低留种面积的56%,超额完成了任务。
在家庭农场发展之前,嘉定70%以上的粮食面积采用合作集体管理或“四定一奖”(固定面积、固定农业成本、固定产量、固定报酬和超产量奖励)的集体管理模式,其余30%采用较为宽松的承包经营模式,13%的当地农民在粮田,87%的农民来上海。为了发展家庭农场,嘉定区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如给予家庭农场所在村每年每亩300元的管理补贴,给予就业年龄的家庭农场经营者每人每月700元的社会保障金补贴,统筹安排成功的家庭农场形成优质、排灌便利的地块。
农业条件较好,门槛较低
目前,嘉定区建立的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均采用“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平均面积为138.8亩/户,每户有一两名长期农户。在“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粮食生产模式下,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嘉定区还规定,家庭农场经营者原则上应为村内注册家庭,申请人原则上应为60岁以下。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优先考虑,他们还应具备一定的生产和操作能力,并通过培训熟练使用农业机械。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年轻、有技能的农民进入农田,“面向黄土、面向天空”的传统耕作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就像收割一样,速度越来越快。十年前,一个收割机平均每天收割二三十亩水稻,现在已经达到六七十亩,翻了一番。以这样的速度,如果用人力镰刀,整个生产队和整个村子都够不着。”张永林说道。此外,收割条件越来越好:今年,何桥农业合作社增加了新的“久保田954”和新的“久保田988”。两辆农机驾驶室不仅是封闭的,而且还配有一把空钥匙,这让习惯于在农忙季节遭受风吹日晒的农机操作员感到舒适。
机械化农业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使农业更简单,门槛更低。近年来,嘉定区加强了对家庭承包农户的相关培训、服务和指导。区农委为各镇上报的粮食生产家庭农户组织了统一的岗前培训,还将所有家庭农户纳入新专业农户培训和农业机械驾驶培训,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入户”,确保家庭农场的农业机械操作需求。根据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布的农田作业表,家庭农民只要按时打水、除草、施肥,就能种植出好庄稼。去年是许兴镇村民加入家庭农场的第一年,亩产量达到1100多斤,不比老农民差。他笑着说:“这比养猪容易多了。有耕、犁和育苗的社会服务。另外,区、镇、村一级的农业干部经常来现场指导,在地里干100多天就够了。剩下的时间可以做其他工作或者出去旅游!”
钱袋膨胀,平均每亩经济效益超过1000元
嘉定区家庭农场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进步。2012年嘉定机械化播种种植面积为60万亩,2017年嘉定机械化播种种植面积达到7.3万亩,占嘉定水稻种植面积的91.3%。通过科学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嘉定现有大中型拖拉机378台、联合收割机240台、直播机96台、插秧机85台、机械化育秧线44条、烘干设备133台、烘干能力2600吨/批。区级农机维修服务点的建立,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抗灾能力。
另一方面,农业机械丰富且状况良好,农业机械的维护和驾驶培训有序进行,也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2014年的53个,2015年的173个,2016年的250多个,到现在的260多个,家庭农场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参与粮食生产,逐渐改变了嘉定区农业生产环节主要依靠上海农民的长期困境。以徐航镇为例,自2015年以来的三年里,镇上家庭农场的数量从8个激增至48个,管理着7000多亩农田,占镇上农田的近50%。目前,嘉定外港、安亭、徐星等7个镇的家庭农场数量不一,外港镇的家庭农场数量最多,达到72个。
“界定小康社会,关键是看农民状况”,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农场模式的日益流行,都使农民的“钱袋”膨胀。据嘉定区调查,该区粮食生产家庭农场每亩经济效益可达1100元左右,通过大规模专业化种植,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以前。在朱大鸣的笔记本中,详细记录了参加家庭农场前后合作社每个家庭的收入变化。自2015年家庭农场成立以来,当年成员的平均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许多农民都说,种了一辈子之后,他们从没想过种田能挣这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