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741字,读完约19分钟
嘉定新城
今年的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在去年底的上海市委学习研讨会上,市领导强调要打造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全力打造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实施“中国制造2025”,上海制造业强区嘉定有自己的思路和行动。去年,嘉定区实现增加值2195亿元,同比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919.9亿元,同比增长11.3%。上海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应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嘉定的目标是在上海制造业中占据更高的份额。
早在1958年,嘉定就被命名为“上海科技卫星城”。如今,拥有8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嘉定,正展现出新的创新活力和发展魅力。嘉定区区长张西表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嘉定应继续遵循国家战略,落实上海的部署,体现嘉定的行动。我们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谋求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抓住当前汽车产业‘低碳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自主知识产权领域,抢占汽车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打造嘉定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同时,坚持产业发展的“两条腿”走,积极发展“两高四新”产业,构建产业生态链,完善创新服务链,加快产业集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体现了“上海制造”中“嘉定之道”的能力和水平
工业发展
创建“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规划“两高四新”产业
嘉定工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同时推进“两高四新”产业集群发展,使嘉定更具优势、更具特色、更具优势,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无人驾驶:汽车工业“重新开始”
如果你在嘉定路上看到一个司机双手完全离开方向盘开车,请不要感到惊讶,因为这是合法和安全的。今年3月1日,《上海市智能联网车辆道路检测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嘉定区率先划定了一条5.6公里的高安全性、低风险等级道路,作为上海市智能联网车辆一期开放测试道路。从此,自动驾驶技术不再局限于封闭试验区的“小路试”,而是开始走向嘉定开放道路的“大路试”,这也开创了全国的先例。嘉定汽车成为第一的勇气来自“嘉定汽车”的深厚积淀。
回首往事,汽车深刻地改变了嘉定。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辆汽车——上海牌汽车在嘉定诞生;1985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也落户嘉定;2001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海国际汽车城在嘉定成立。近年来,“汽车嘉定”利用这一形势,汽车产业发展成为嘉定的强势优势产业。整个地区聚集了3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100多家R&D机构和3万多名专业人士。嘉定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基地竞争力排行榜上,嘉定以0.975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列中国第一。2017年,嘉定汽车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58.3亿元,同比增长12.1%。
展望未来,嘉定主动标杆国际最高标准和最佳水平,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汽车产业中心的目标。要主动向国际汽车城市看齐,取长补短,顺势实现“弯道超车”。嘉定对于如何打造世界级的汽车产业中心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路径。一方面,积极完善产业链布局。全力推进一批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建设,推动核心零部件企业与整车项目集聚,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核心产业链。目前,嘉定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动力系统”(电池、电机和电子控制),已引进35家行业龙头企业,整车项目也在建设中。另一方面,尝试设计创新链。着眼未来汽车改革趋势,大力推进将全力创新R&D及重点领域,积极发挥国家机动车检测中心、上海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监控中心等各种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通过这些平台,将引领汽车行业新标准的制定,提升嘉定在汽车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如前所述,智能网络连接和自动驾驶技术,事实上,早在2015年,嘉定区率先探索智能网络连接车辆的试点示范。2016年,全国智能联网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在嘉定正式开放,为30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400多天、4400多个小时的测试服务。在此基础上,嘉定与市有关部门一起,在上海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推动了《上海市智能联网车辆道路试验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推动了我国第一批智能联网车辆开放式道路试验牌照的发放。
当然,嘉定的行动和目标不止于此。去年5月24日,上海第一个制造创新中心——上海制造创新中心(智能网络化汽车)在嘉定成立。上海国际汽车城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13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网络化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集聚示范应用高地。到2020年,将形成1000辆车、100平方公里的示范应用规模。未来,嘉定将围绕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目标,使汽车产业更好、更特别、更强,推动整个地区实体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美元水平。
布局是“两高四新”,嘉定制造“重新开始”
进入“十三五”后,嘉定还着力打造“两高四新”产业。“两高”是指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四大创新”是四大新兴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和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高性能医疗设备和精密医学、智能制造和机器人。
进入“十三五”后,嘉定着力打造“两高四新”产业。建设“两高四新”产业集群的过程,反映了嘉定对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关系的深刻解读。
布局生态链,“优势更强”。制造业是嘉定工业的基础,高端制造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嘉定的制造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甚至脱颖而出?嘉定的内在逻辑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嘉定有基础和优势;集成电路和物联网与智能网络化车辆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得到了强大的研究机构的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为高端医疗设备和精密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为嘉定制造业走向高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生态环境规划,嘉定的“四大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去年,它实现了26.7%的规定产值的高速增长。
创新链的布局是“优势领先”。嘉定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六大重要承载区之一,“中子头”科研院所的集聚是嘉定的一大优势。截至去年年底,嘉定已有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等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如何让这些国家级机构参与产业发展,嘉定也动了脑筋。首先,它腾出了空科技发展的空间。自2007年以来,为了促进科研院所的发展,嘉定在“寸土寸金”的土地空房上筹集了2000多亩土地,并通过科研用地的方式,与嘉定及相关科研院所共同划拨了一批创新项目,如吴颖研究所国内第一台质子治疗装置——微技术产业研究所8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 近年来,光机所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园区和东海站超声波技术工程中心加速建设。 其次,为搭建医院与地方对接的平台,嘉定与地方科研院所建立了重要承载区联席会议机制,共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推进R&D平台的开放,寻找实验室与市场的匹配点。截至去年底,全区已有69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共服务平台向企业开放,产品应用研究成本迅速降低。2017年,嘉定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94份,同比增长56.4%,交易金额达到15.4亿元。形成了区域发展、制度发展和企业成长的双赢局面。
布局价值链,“更多特色”。“生态环境好坏,鱼尾巴和鸟翅膀说了算;市场对创新能力的水平拥有最终发言权。在嘉定蓬勃创新的热潮中,市场基金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2015年以来,上海超越摩尔产业投资基金、空性(上海)汽车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一批规模超过50亿的产业基金在嘉定聚集,各类产业基金总规模超过1000亿。产业金融感兴趣的不仅是嘉定产业的现状,也是嘉定发展的未来。在市场的帮助下,一批“独角兽”企业诞生了,有的甚至实现了从“零”到行业领袖的跨越式发展。例如,2011年UIH医疗来到嘉定时,只有五六个人的团队。经过六年多的发展,现已成为ge、Philips、Siemens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行业领导者,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另一个例子是威来汽车,它的第一辆自主开发的新能源汽车于去年底发布并投放市场。这两家代表性企业只是嘉定高新技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缩影。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82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86家市级科技巨人(培育)企业。企业的蓬勃发展是嘉定尊重和利用市场的结果。
确定国家战略的基准并整合要素资源,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嘉定作为上海的西北门户,东临大红桥商务区,西接江苏昆山、太仓。嘉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要积极与国家战略接轨,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嘉定正积极与长江三角洲的姐妹城市联系,并将在城市间联系、产业协同创新和环境共同治理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其中,科技协调发展是嘉定整合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经过多年努力,嘉定科技创新中心在重要承载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嘉定将以更加开放、共享的姿态面向长三角,以嘉昆泰为重点,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网络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充分体现“上海服务”的科技服务特色。嘉定区领导表示:“我们要尊重科技创新发展规律,依托上海中心城市强大的创新实力,依托聚集在我区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努力把我们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创新技术源头、创新要素集散中心和创新成果转化场所’,促进嘉昆泰地区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中央政府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指南。”
如何辐射?嘉定已经制定了“任务清单”。例如,创造创新技术来源,进一步扩大现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溢出效应,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共享、创造、共建;打造创新元素集散中心,通过举办嘉定科技博览会、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建设创新创业大厦和“双创”街道,搭建长三角地区企业参与嘉定科技创新中心的平台;创造创新成果转化场所,促进各种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开辟“钱换纸,纸换钱”的生产、教育、科研生态链。特别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和落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此外,要进一步营造创新环境,在长三角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体系,建立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努力为创新人才提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通过推出“上海服务”品牌,找出嘉定科技创新服务的差异。
商业环境
“6减6加6整合”,打造“分销服”,为创新活力注入新的动能
嘉定以最高的标准和最好的水平为目标,努力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嘉定建设成为贸易和投资最便捷、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制最完善的城市区域。
深度集成“分销套装”和业务环境优化的良好组合
嘉定区领导告诉笔者,优化经营环境的关键是深化“发布管理服务”改革,但“发布、管理、服务”三个方面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协调的,应该是“发布管理、服务管理”。你管理得越好,打开得越多,打开得越多,你能提供的服务就越准确。“‘释放’意味着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释放所有可以释放的权利,从而充分激发市场的活力。“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更好地“释放”和释放出一个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市场。“服务”应该是精确的,通过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巩固服务优势和加强精确服务来建立商业环境优势。"
基于这一考虑,嘉定注重创新体系的供给,推进“配送服务”向“三个方向”的改革——全过程审批、全周期管理、全方位服务,全力以赴(流程再造6项削减、创新服务6项增加、功能优化6项整合),打造嘉定企业品牌。
“玩”得更彻底。改革应该通过简化管理和权力下放来推进。例如,在工业项目的审批改革中,我们将重点实施审批过程中的“六减”,探索在土地出让阶段实施环境影响和节能评估等“多评价”;在施工图审查阶段,探索实施施工图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多图联审"。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再造,可以实现具有土地出让设计方案的一般工业项目。取得土地并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政府审批时间不应超过15个工作日,其他工业项目不应超过48个工作日。与此同时,嘉定区进行了自我加压,同步缩短了从项目准入到征地阶段的政府审批时间,并在市政法规的基础上将审批时限缩短了三分之一,力争同年立项、同年征地、同年开工建设。
管理应该更加科学。要加强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和发展。依托事后监管平台,推进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检查,提高监管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现代化水平,让守法企业无需在政府监管上花费精力。加强监管成果的运用,完善信守承诺的联合激励机制和失信的联合惩戒机制,构建信息共享的社会信用体系,保护守法企业的利益,确保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决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服装”应该更精确。在创新服务方面,要充分体现“店主”的精神,注重实施精准服务的“六加”。例如,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并联审批、限时结算、一次性认证”的审批服务,使数据跑得多,企业跑得少;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实施“全网通办公”,逐步实现“综合服务,只运行一次,只做一次”,甚至有些项目可以“不看不跑”。例如,嘉定区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了“不符合审批”措施。对于不涉及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的企业,取消了现场核查环节。只要采用“视频认证”,就可以在线。对于营业执照,市场监管部门还提供送货服务,真正实现“全程不见面”。同时,对于必须满足的事项,应实行告知承诺和容忍审前准备的制度,以尽量减少企业的往返行程。嘉定还将重点实施“六个整合”的功能优化。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设立商业登记、投资建设、社会事务、房地产登记、创新创业、综合服务等六大功能区,系统整合相关事项的办理和服务,力争从“一门独大”实现“一窗独大”。为企业服务:“有得必有失,有得必有失,有得必有失,有得必有失。”
“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一起工作,
效率、公平和全面考虑
什么是最好的商业环境?最好的商业环境是公平和高效的。嘉定区的领导告诉笔者,公平和效率并不矛盾,不应该是一种权衡关系。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商业环境的“最佳组合”。
优化商业环境的过程也是优化和平衡社会公平和效率的过程。让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像人们的右臂一样,更有效地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以效率优先的资源配置方面,原则上,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涉及到公共利益、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时,政府的“有形之手”应该更强。只有这样,社会资源的配置才会更加有效,资源的错配才会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城市创新的活力才会得到更好的激发。按照这一思路,嘉定区政府深刻思考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定位,通过深化政府自身改革,优化经营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优质发展。
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和问题,全面打造企业“热带雨林”。优化商业环境离不开政府的产业环境建设,尤其是纵向“产业链”和横向“生态链”的建设。在嘉定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制造业的“产业链”和“生态链”不断丰富和完善,让企业在“热带雨林”中茁壮成长。
尤其是通过党建联盟,企业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嘉定成立了汽车行业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共15个党组织。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来说,建立这样一个党建联盟有什么好处?沃尔沃党委负责人告诉笔者,汽车行业党建联盟的建立,使得联盟中的汽车企业打破壁垒,敞开大门,相互交流。通过持有各种前沿技术报告,企业已经在上游和下游产业链中找到了潜在客户。有关负责同志告诉笔者,要围绕联盟单位反映的突出共性问题,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源的协调,在人才住房、子女就学、户籍、干部教育等方面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这样的横向“企业联盟”正在嘉定的其他地区被推开。
生产和产业的融合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过去,许多企业家经常抱怨在嘉定很少有机会见到投资者,更不用说面对面坐下来谈合作了。近两年来,嘉定十分重视生产整合,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中国首批生产整合示范城市(区)。在金融助推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嘉定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挥“嘉定创业投资”等政府引导基金和新兴产业基金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我区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嘉定区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告诉笔者,嘉定区应尽可能少地直接参与市场主体的投资,通过优质的政府服务为资金和实体经济搭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探索产业基金的合作模式和产融互动模式,以吸引市场化资金落户嘉定区。充分激发企业的内在价值,吸引资金挖掘嘉定优质项目,锁定各种成长性较好的企业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避免金融脱离现实走向空虚。
围绕人才需求,全面建设和完善优质城市功能。聚焦现代新城,积极营造与中心城市同等质量的人居环境,在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体育等领域引进和投资大量优质资源。建设瑞金医院北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保利剧院、交通大学附中嘉定分校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进一步完善“文化嘉定云”数字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城市魅力。种植梧桐树,吸引凤凰,世界各地怀着创新创业的梦想来到这片热土的人们,都愿意选择在嘉定安家立业,城市的活力将进一步生成。
特别是在服务人才住房方面,嘉定坚持采取多种措施满足人才的住房需求。例如,去年,它成为上海首批推出“出租屋”地块的地区之一,并采用医院和场所联合建设的方式,为科研人才建造高档公寓。区政府划拨63亩土地,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同投资建设科佳人才园。共建成人才公寓9套,住宅1080套(79476平方米),只出租不出售,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科研院所人才引进中的住房需求问题。比如,我们应该引入专业的市场力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房屋租赁市场。目前,嘉定区有近2万套“统一租赁、统一装修、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社会化住房,有效缓解了人才住房困难。今后,嘉定将加大培育和引进更多专业化房屋租赁公司的力度,以满足更多在嘉定工作和生活的人才的生活需求。
注重有序、安全、清洁,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嘉定区力求细节见真,常态下更努力,标准精益求精,方法创新,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手段和要求落实到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使嘉定成为“有可读的建筑,适宜步行的街区,最适宜休息的公园,守法、诚信、文明的市民,永远有温度的城市”的充满活力的城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自2013年以来,嘉定一直注重高标准和高水准,并根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体系和机制,力求在细微之处看到功夫、质量和情感。笔者了解到,一位文明评估员听说嘉定南翔镇引进了“15分钟装垃圾法”。为了验证真伪,他做了一个特殊的实验,把一个烟头扔在路上。结果,清洁人员在10分钟内发现了烟头,并将其扔进了垃圾箱。这样的例子在嘉定不胜枚举,草坪光秃秃的,马上就绿了;井盖有缺陷,立即修复;盲道砖坏了,所以应该尽快更换。正是这种“细微的努力”推动了嘉定城市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并于去年成功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进入“后城市创造”时代,嘉定注重常态化和长效化,通过选择“美丽系列”和街区长度制度等长效措施,保持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常态化水平。
在继续实施中,通过大规模的调查和访问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不是为了研究,而是通过研究找出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并向群众和企业征求意见,及时解决问题。例如,在走访嘉定区时,有关单位了解到居民普遍遇到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问题,导致私拉电线的现象,存在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在这方面,有关单位在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和居民代表讨论后,决定按照“走访、检查、整改”的原则,立即开始安装社区公共充电桩。同时,对全区其他有类似问题的社区进行了详细安排,安装工作计划陆续展开。
嘉定,曾经的科技卫星城,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凭着成为第一的责任和勇气,它将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和一个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