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7字,读完约3分钟
东方记者黄立春。网站8月20日报道:“在我们家,父母很少和孩子谈论家教这个词,但家教是存在于细节中的。”“父母不能在家里放书,这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让孩子了解母亲的工作,让他们对母亲的理解是立体的、完整的。”今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京京厅座无虚席,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对其表示了敬意。将新书《那年那新》带到闵行区著名的“秀起讲堂”专题讲座和上海书展闵行分馆,与江川路社区的中小学生、企业和两个新组织的青年员工、社区居民和闵行知识协会会员等1000多名读者分享“家庭作风和家庭培训”这一在过去68年里影响了一个家庭几代人的1700多封家书。
描述:荆以丹分享新书《年度信》
荆以丹以“信”的方式与同一个家族的四代子孙进行沟通,由此引出了“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不同时代的气息弥漫其中。在敬一丹看来,这些书信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也记录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成千上万个家庭的故事就像小拼图,拼出不同年龄的世界图景。
描述:敬一丹为读者签名
荆以丹出生于1955年。他的父母都从事法律工作,他们的爱情和生活追求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当荆以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发现在他的床下有一个木箱,里面装着他父母的来信。这种保留习惯影响了孩子的后代,家里的信件越来越多,近年来已经有1700多封了。与网络覆盖和即时通讯的现代相比,邮箱上的绿色记忆,那些历经艰难险阻、历尽艰难险阻的手写信件,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字里行间的回眸和岁月的变迁。正如荆以丹在书中给读者的信中所说:“回顾过去,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
描述:敬一丹新书《那一年的信》签名
在讲座现场,荆以丹强调,在这样一个微信时代,写信真的有一种仪式感。“有些重要的时刻,比如18岁的成年,比如父母的生日,比如你高中毕业后要上大学。你能做一张唱片并用手来表达吗?“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要发表它,所以它特别真实,有一种对象感。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超越家书的记录价值。"
描述:读者在荆以丹新书的海报前拍照
这是一个关于家、记忆和回顾的讲座。荆以丹保持着媒体人冷静客观的风格。她说:“记忆是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意识,而纪念则体现了代际传承。”荆以丹的父母也为这本书写了序言:“我们想象面对这些信,年长的读者会感到熟悉,他们孩子的同龄人会产生共鸣。”年轻人在哪里?如果他们能代代相传,我们会很高兴的。”简单地说,有一种像长辈一样的善良和天性。
描述:荆以丹应邀在“秀起讲堂”演讲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2018年上海书展闵行区系列活动之一。近年来,闵行区在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空阅览室作用的同时,不断拓展空书屋和reading /きだよ书屋,打造宣传、思想、文化的新阵地。2017年1月23日,秀起讲堂在闵行区正式开幕。秀起讲堂以“修身,齐家”为内涵,倡导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弘扬高尚、深厚、厚重的家乡情怀。
讲座开始至今,尚、赵、、、彭、、乔振、、何、蔡冰、、董飞、陈苏里、范进士、陈绍泽、宋怀强、鲍鹏山、余丽娜、陆成、秦文君、黄豆豆、陈怡君、王启森,截至2018年6月底,已在全区109个地点举办了1114场演出(含著名艺术家106场演出),直接观众达7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