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80字,读完约6分钟
据宝山区报道,在美国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主人公的一对“剪刀手”令人印象深刻。当然,爱德华的手是机器人的自然属性,对于普通人来说,拥有这样一对高技能的“剪刀手”取决于天赋和大量后天的练习。在本期《社区人物》中,我们接近三位活跃于社区的剪刀手——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和生活领域展示了中国剪纸的魅力。
顾炎平:小学数学老师来教剪纸
顾炎平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然而,在她工作的大华二小学,很多学生因为剪纸课认识她。与此同时,出生在体校的数学老师顾延平也将自己的剪纸技艺转移到了社区,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一精彩的民间艺术
作为上海的一所非传统项目(剪纸)学校,大华二小从2000年开始普及剪纸技术。当时刚参加工作的顾艳萍觉得剪纸新奇有趣,所以就把剪纸当成了娱乐。出乎意料的是,在她的理解下,她很快就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
为了系统地学习剪纸,顾炎平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去了保山少年宫的剪纸班。在为期一年半的剪纸学习过程中,顾炎平师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学校剪纸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建忠大师,逐渐掌握了剪纸的技艺。
如今,既是数学老师又是班主任的顾艳萍,既是大华二小学的剪纸老师,又是大厂镇非遗传研究所的美术老师。
"剪纸不仅给我的生活带来快乐,还能帮助我工作."这是剪纸给顾炎平带来的最大收获。出了问题,顾炎平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剪纸。“当我拿起剪刀和纸来剪的时候,我觉得没有什么障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可以放下来。”她笑着说。在教学中,顾炎平经常采取在剪纸过程中发现美的态度,教孩子们什么是美,什么是读书、唱歌、跳舞、表演的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追求美,培养孩子用逻辑思维方法观察社会和事物的能力。
“其实,我是一个肠子都长到最后的粗线条的人。正是剪纸让我更加精致。”顾炎平出生在一所初级体育学校,学习基础不扎实,但却成功进入了星智中学运动训练队。她在那里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毕业后直接去了上海体育师范学校,从体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华第二小学。她先后担任数学老师、班主任和剪纸老师。“我的数学真的是体育老师教的,现在我已经把剪纸融入了我的生活!”顾炎平笑了。
李萌盛:签署教授技能的合同是社区的遗产
在今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长宁区10个街道和镇的社区文化中心主任和社区签约的非遗传性传承人代表走上舞台,举行了“不让一个人落在社区里”的签约仪式,其中南派剪纸传人李萌盛与周家桥街签约。当天上午,他来到谯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向居民们简单介绍了剪纸艺术,并带来了许多作品进行展示。在现场,他还指导居民剪纸。
早在13岁时,李萌盛的父亲就请他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勇手,但更多时候,李萌盛是靠自学。即便如此,李萌盛的剪刀直到现在还可以使用。特别是从20岁到40岁,李萌盛称之为“疯狂剪纸时期”,退休后,他的刀又复活了。“剪纸的种类很多,中国的学校也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刺绣、窗花和挂窗帘。”我主要专注于南方学校,专注于雕刻。”与剪纸不同的是,在蜡板上雕刻之前,必须先完成图纸,这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
在长宁,李萌盛参加了许多街道和城镇的文化工作。这次回到周家桥街,他感到非常亲切。因为他帮助周家桥街文化站的建设,他在社区里还有很多好朋友。作为一个非遗传的人回到周家桥,他表示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街道合作,把文化事业做得更好。
李萌盛痴迷于民俗文化,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如早年推广金山农民画等。“我家住在天山五村,骑自行车去西站(现在中山公园附近),坐3个小时的火车去金山,了解金山农民画。”至于文化的推广,他说,就像写新闻一样,一定要有起点和理由,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浪潮。剪纸花费的时间、精力和精力不亚于绘画和书法,但后者显然更有市场。“但当我们出国时,剪纸作品很受欢迎,当我们出国展览时,我们经常被三层楼围在里面,三层楼围在外面。此外,在社区里,我们的剪纸也很受居民的欢迎。”
李萌盛觉得通往非基因遗传的道路并不容易。“只有拥有一个平台,找到有才华的人,才能更好地传承技能。”这一次,他想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给周家桥社区的接班人。
姚冠林:大师“隐藏”社区剪纸装饰走廊
闵行区虹桥镇景庭苑邻里中心三楼有一个小型剪纸工作室,里面陈列着一系列精美的剪纸作品,如《红楼梦》、《梁山英雄》、《十二生肖》等。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由同一个人——62岁的姚冠林——创作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看似“默默无闻”的剪纸老师实际上是一位著名的剪纸艺术家——翰墨书画院院士、扬州八怪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剪纸专业委员会委员、协会会员、秘书长、副会长、中国剪纸学会会员..他的作品被收录在10多部艺术书籍中,其中两部徒手剪纸作品被收录在《中国民间剪纸史》中。
这位植根于社会的剪纸艺术家从小就热爱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专攻剪纸和篆刻,刻苦学习,孜孜不倦。从《双喜临门》、《红楼梦》到《敦煌》、《江南水乡》,姚冠林的剪纸之路可谓“无师自通”。
姚冠林把他的工作室命名为“三物堂”。年轻时,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他没有文凭,没有社会关系,也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姚冠林只能白天工作,晚上自己学习,所以被称为“三无”。
姚冠林经常怀念他的童年和江南水乡的梦想。他开始想,你能用手中的剪刀永远保存失去的美丽,为剪纸艺术赢得荣耀吗?1999年10月,姚冠林开始尝试用剪纸来表达江南水乡的魅力。第一幅画是分散在拱桥下和河两岸的房屋建筑场景,从那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家里。
传统是剪纸艺术的根,发展是剪纸艺术的生命。因此,应居委会的邀请,他开设了剪纸课,向社会剪纸爱好者传授。为了增加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的艺术氛围,他贡献了许多剪纸作品来装饰走廊。剪纸艺术只有不断地继承、发展,并在艺术作品中融入新的元素,才能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姚冠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