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20字,读完约6分钟
这座清水红砖的欧式小房子,矗立在杨树浦路江浦路的东北角已经有116年了。最近,为了配合江浦路越江隧道的建设,保护历史建筑,杨浦区会同市有关部门,协调并推动制定了“平移”整栋百年老宅的规划,计划于今年10月实施。
风格独特的英式老房子
江浦路104弄的小别墅,也叫西门宿舍楼,是一座有着116年历史的老建筑。1902年,日本商人三井洋行收购了黄创办的纱厂,并更名为上海纱厂。同年,在江浦路104弄的工厂附近建起了28栋花园式的新弄堂,供日本商人的高级职员居住,但现在只有这栋房子了。
这栋老房子是一栋英式联体别墅。正面是由清水砖制成的,砖的接缝非常精致。房子上下两层的门窗都是拱形的,外墙上有精致的装饰柱,与窗台上的铸铁栏杆图案呼应,线条清晰。入口拱门有一个美丽的弧形。入口前有几个石阶,下面有一层空,透气防潮。
入口拱门很独特。
绿色玻璃的破碎图案与斯珀林锁相匹配,显示出老房子的气息。
落地窗的铸铁栏杆线条优美流畅。
在楼梯上,楼梯扶手上有精美的雕刻,房间顶部有天花板和装饰线条,墙上有壁炉,一些客厅之间有巨大的胡桃木推拉门,可以分开和关闭。走到二楼,从地板到天花板的浅绿色窗户,带有弧形拱门和铸铁栏杆,就像是内部的阳台,让阳光最大限度地穿透房间,洒在空荡荡、满是灰尘的地面上。三楼有凸出的老虎窗户。从远处看,没有魅力。
楼梯扶手上还有精美的雕刻。
二楼北面的落地窗和壁炉。
三楼的老虎窗户错落有致。
"方形窗户和尖拱都更好地反映了英国建筑的风格。"杨浦区文物管理中心主任杨春霞介绍说,江浦路104弄通过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被列入三浦普查入境点名单,并向国家文物局备案;2017年,杨浦区文化局宣布将其列为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努力为老房子让路
2016年12月,上海第17条横跨黄浦江的越江隧道——江浦路越江隧道正式开工。隧道北起杨浦区江浦路,南至浦东,穿越黄浦江。这座百年老宅位于江浦路隧道入口处。除隧道工程外,地铁18号线站、丹东路排水工程等四大市政工程都经过此节点,因此旧建筑的“迁移”势在必行。
由于江浦路越江隧道浦西段的需要,老别墅将东移至目前的七层小高层建筑,小高层建筑将在几天内拆除。
“这座116年前的花园洋房,可以说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洋房之一,建筑特色鲜明,保护得好,这是非常罕见的,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文化保护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房管、房改、建设、文化保护等部门经过半年的专家论证,最终决定采用翻译保护方案。
但是,由于房子的特殊地形,北面和西面都是建筑工地,无法翻译;南面需穿越杨树浦路,翻译周期长,对交通影响大;最后,我们只能选择东移,但前提是要对杨树浦路1111弄2、4、6弄的“双喜家园”商品房进行征收和拆除,为旧房的东移腾出空间。
去年6月,在杨树浦路1111弄双溪家园张贴了搬迁公告。“我们的房子位置很好,18号线正在建设中。从阳台望出去,是渔人码头的河景。”一位住在双溪社区的居民不情愿地说。
施工人员拆除电线。
“为了保住这座老房子,这并不容易。相关部门与双溪社区签订了土地借用协议,为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杨浦区房管局局长杨宇表示,在此期间,旧改革办公室和平凉街为居民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4月中旬,江浦路越江隧道工程房屋征收基地传来好消息。预签后仅6天,商品房44户居民全部签约,签约率达到100%。目前,大多数居民已经搬走。
保护历史建筑意味着保留城市的记忆
100多年前,杨树浦路上有分散的民族工业工厂,现在它们沿着杨树浦路行走。大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65座历史建筑和100多座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中需要保护和维护的瑰宝。“江浦路104弄住宅也是杨树浦路改造工程中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之一。”杨浦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官员说。
自2016年12月起,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建设管理部门对杨树浦路沿线65栋历史建筑进行了全面调查。杨树浦路沿线有三座大型景观保护建筑,杨浦区根据评价等级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了分类,其中一些保留在原址,另一些通过翻译进行保护。据报道,杨树浦路沿线的景观建筑保留率已达到近95%。
在上海,有许多可以“翻译”的老建筑。凭借工程技术的力量,他们逃脱了被拆除的命运,实现了华丽的转折。自1993年外滩天文台第一次翻译以来,上海至少有12座古建筑被翻译,最新的一个是上海百年古刹玉佛寺大雄宝殿的“行走与攀爬”工程。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平衡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去,历史建筑被改造和利用,但现在它们像人一样受到保护和尊重。”一位致力于保护杨浦历史建筑的设计师说,因为保护历史建筑意味着保留上海的记忆。
链接:上海那些被翻译的旧建筑
位于中山东一路和延安东路入口处的“外滩天文台”,曾经是外滩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1993年,外滩得到重建和扩建。为了保护当时有150年历史的建筑,有关部门决定将它向东移动。当时,技术还不成熟,天文台一天只能移动几厘米。尽管如此,这座450吨重的天文台成功地移动了24.5米而没有受到任何损害,这在空.之前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自1993年第一次翻译外滩天文台以来,上海至少有12栋老建筑被翻译过。上海音乐厅建于1930年,是第一座爬上翻译舞台的历史建筑,也是最昂贵、最大的翻译工程。
在翻译过程中,百年名校启秀实验中学东楼平房经历了“最复杂的翻译路线”,即横轴先向东南方向平移,然后顺时针旋转,再向东北和东南方向平移。
梅林正光和大厦高6层,总面积7000平方米,是上海历史上最大的建筑。
申宅位于上海老城区,是上海第一个翻译的“老民居”。
最近的一次翻译工程是在去年9月,当时上海玉佛寺的大雄宝殿(一座百年古刹)向北移动了30.66米,同时上升了1.05米。大殿中的佛像和文物也随着整个建筑一起移动和提升,从而完成了一个技术难度很大的古建筑“行走和攀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