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82字,读完约13分钟
俯瞰黄浦江百年地标——上海百年水厂、杨树浦水厂和东方渔人码头的空(记者魏源摄)
改造后,杨树浦水厂旁新建的栈道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20世纪初的杨树浦水厂(数据图片)
在杨浦的河边,它已经成为净红景区的一株粉红小草
这家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纺织厂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时尚中心——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图为改造后的国际时尚中心的标志性屋顶
秋天是杨浦河畔格外绚丽迷人的时候。各种能叫或不能叫的芒草,都成了净红景区的粉红草,交织着一大块金粉,装点着景区内的杨浦大桥。那些懂得一些摄影技巧的人会指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镀金的海滨具有最高的价值。
浪漫的美女,对于辛德龙、陈根美和顾文迪来说,有着特殊的品味。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的家都在杨树浦路附近。他们在这里长大,踏上这里的工作岗位,尝到了这里产业升级和转型带来的复杂痛苦。如今,在这条不眠之路上,旧上海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专家称之为“世界上仅存的工业锈带”的地方,机器轰鸣,它们熟悉的工厂、仓库、旧烟囱和起重机依然存在,但它们都被透气、亲水和多彩的视觉设计所软化。
微风习习,芒草伴着风吹麦浪的欢乐起舞。老工人按下快门,把他们送到一个朋友圈子里。老同事们来表扬他们——这让我们很想家。
化工厂、煤气厂、肥皂厂、鱼市场、自来水厂...我记忆中的气味似乎已经散去,它们似乎都还在
杨树浦路不长,东起黎平路,西接惠民路和大明路,全长5586米。但这条被称为“沪东第一路”的道路内涵丰富,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界定。从行业来看,上海一直依赖于轻工业的类型,而且这条路上几乎什么都有;根据时间表,有太多的制造商在这里被称为“发起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海乃至全国的年轻人刚结婚的时候,新房子里有很多“杨树浦路产品”,这有时标志着生活质量的几何。
然而,有一条路,但是必须花时间在一起的人可以探索它。
“你闻闻就知道这是什么工厂。”辛德龙今年66岁。在他住在杨树浦路的半个世纪里,他能够通过气味定位。不言而喻,煤气味重的地方是杨树浦煤气厂所在的杨树浦路的龙场路口;掺有硫磺、檀香和化学香料的地方是位于宁武路口的上海肥皂厂。百丽香皂打出了“今年20,明年18”的时尚口号,还有一款不起眼的“臭香皂”,这是一款深受上海妈妈们喜爱的固体香皂;有一股化学糖精的味道飘了出来,那就是原明华糖厂和现在梅州路上的上海化工厂;往西走,当丹东轮渡站到达时,鱼虾的腥味将掩盖工业气息,成为杨树浦路的独特之处;在辛德龙工作的许昌路和杨树浦水厂,漂白粉的味道已经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
现在,似乎所有带有自己商标的气味都消失了。第一家毛条厂停产,鱼市被拆除,化工厂被改造成化学科技园,煤气厂、港口机械厂和锅炉厂被关闭和关闭。
但是有些气味似乎留在了风中。杨浦区是除浦东新区以外沿黄浦江最长的区域,全长15.5公里,分为三个区段:南段,从秦皇岛路到定海桥;中段,整个复兴岛及其周边地区;北段,沿着龚俊路。整个滨河改造方案按照南段、中段和北段的节奏进行。今天,杨浦河滨南段贯穿5.5公里,冰冷坚硬的工业遗迹成为空设计的瑰宝。新开放的滨水区装饰着独特的历史背景:码头搬运工雕塑、鱼篓和废钢制成的渔民雕塑唤起了过去的喧嚣;纺织厂的旧阳台、造船厂的废料码头、化工厂的原料管和木材厂的废料被一个接一个地改造成灯柱、长凳和垃圾箱,并嵌入亲水平台,成为普通人今天在河边散步时不可缺少的休息设施;在第一毛条厂的原址上,一座老式的英式平房,和杨浦河畔所有66座历史保护建筑一样,除了周围的洼地被设计成一个海绵形状的“雨公园”之外,“一动不动”。
杨树浦水厂自1883年以来仍继续供水。“但是你注意到了吗?水中氯的气味消失了。”辛德龙说,传统的氯消毒现在已经被臭氧所取代。“大约10年前,工厂开始使用臭氧消毒。每天,都会有一辆汽车从宝钢开来,里面充满了零下130摄氏度的液态氧。成本虽高,但对人体有益。”2014年,杨树浦水厂不再从黄浦江取水,而是使用青草沙的原水,从水源到交通的所有水管都进行了升级。
辛德龙记得,在他任职期间,水厂最繁荣的时候,有五六百人同时上班。现在,每天,上海四分之一的城市水从杨树浦自来水厂流出,但工厂里有100名工人。"过去,它是手工劳动,现在它是计算机化和自动化的."该省的工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加入了杨浦区的志愿者队伍。从每周二、四、六开放的杨树浦自来水厂科技馆,到每月登记的自来水厂参观,再到滨水区自来水厂的义务巡逻,这些老工人都在现场。
洁净室、上浆室、粗纱室、纺纱室、烧毛室...当纺织品72改变出“一个房间”时,世界变得更大
陈根梅今年也66岁了。她在上海第一毛料厂工作了20年,对气味也有记忆。工人们最害怕的是飘在洗头房里的气味,这是一种焦虑的发丝气体与高温湿气混合后倒入鼻尖的感觉。"大多数毛条都是男同性恋洗的,这真的很难。"。但比气味更强烈的是“上海纺织品”在她生活中的分量。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许多国有工厂在元旦发放福利是很时尚的。杨树浦路在两边,南边的工厂在北边。不同的资源通常有利于道路南边的小巷。冰箱厂的工人们有无穷无尽的新鲜鱼,这些鱼是亲戚们来上海住在水上建筑里的,在酒店里洗澡对一家人来说是最愉快的事情。手表厂和自行车厂都是票务时代的紧密工作单元。不管有多糟糕,冷饮室在每个工厂都是标准的。盐苏打和冰砖是杨树浦路夏季的集体记忆。
陈根梅和她的爱人都在第一毛条厂工作。大约三十年前,羊毛是家里最不可缺少的好东西。"我们最好的原材料都很好,而且都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她说,当她在流动室工作时,她通常会同时停下两辆车,与棉纺厂纺纱室的同事相比,这是一项非常容易的工作。在后者中,每班的工作量是同时停八到十辆车,三班轮流。耳鸣和脚肿是职业病。
粗纱室和纺纱室,如吹风室、烧毛室、缫丝室、上浆室、棕色更衣室、布机房、整理室、布室等。都是根据纺织工艺安排的不同车间。“如今,年轻人一听到这些作坊的名字就会头晕目眩。那时,连工厂也可以分成许多种类,丝绸厂、帆布厂、九棉厂、十二棉厂和十七棉厂,生产不同的纺织品,但我们都统称为‘纺织女工’。”陈根梅记得3路、6路和28路公交车在杨树浦路经过。"哪家工厂实力雄厚取决于汽车站是否位于工厂门口."
在上海纺织最辉煌的时刻,巴士龙车在纺织厂前设站,当他们站在旁边时,人们像洪水一样涌向工厂大门。过了一会儿,失业的女工似乎又开始减少了。80年代末,全国只有第九棉纺厂拥有棉锭12万锭,麻锭4800锭,织机2700台,年产各种纱线2万吨,棉布8000万米。年上缴利润5400万元,被国家经委批准为大型企业。当时,纺织是上海最大的产业,拥有55万名员工。这个行业有很大的风格。每当生产任务完成或有重大节日时,工厂就会鸣锣打鼓庆祝。当锣鼓一敲,整个杨树浦路就像一个节日一样沸腾了。
纺织厂有很多女工,福利也很好。这对年轻夫妇是工厂的双重雇员。组成家庭后,房子在工厂里分了。生完孩子后,托儿所也在工厂里。每天,生活都是从家到工厂,从工厂到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几天形势急转直下。时任上海市纺织局局长的蒋光宇表示:“并不是说纺织行业不好,而是当时人多、机械设备落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自此,“壮士断腕”、“压锭减员”、“分流人员”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后来,上海纺织系统派了18个空小姨子到一个新的岗位上进行再就业,这在一个城市引起了轰动。自2011年以来,国棉17厂逐渐成为国际时尚中心,旧厂房也换了颜色。纺织女工一次又一次更新了她们的认知:当“72纺织品的变化”跳出“一个房间”时,世界变得越来越大,生活变得越来越广阔。
这不仅仅是纺织厂的改造和搬迁。顾文迪的自行车厂在2003年资产重组后也搬出了杨浦。“我买断了工作年限,回家呆了一个半月。夏天,当我看到街道招聘居委会干部时,我去报名参加了10多年,今年正式退休。“。从“家是工厂,工厂就像家”开始,现在工作的意义是“让生活更美好”,生活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工厂”的范畴。顾文迪深受感动现在我们回头想想,不仅是杨树浦的这些产业,任何产业都会有新的力量和变化。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适应发展。这种能力和心态的提高,实际上就是大工业的改造。"
海浪中有“白杠”,一路有“十八顶”,西瓜漂浮在地上...当所有的奇迹都被嘲笑时,生活的幸福指数已经悄然上升
辛德龙、顾文迪和陈根梅的前半生是在杨树浦路度过的。
虽然他们离黄浦江很近,但他们童年的记忆与“江景”没什么关系。杨树浦路作为百年老工业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国第一座发电厂、自来水厂、煤气厂,见证了纺织、造船、烟草、造纸、制药、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大型工业企业的崛起。在道路两旁的居民和黄浦江之间,传来了长时间的工业轰鸣声。
黄浦江唯一与“风景”相关的记忆现在似乎很有趣。辛德龙说,海浪中有“白杠”。浦西的孩子们在浦西杨静的黄浦江里扑腾着去钓鱼和切野菜,而浦东的孩子们会跳进河里去看浦西的城市风景。顾文迪喜欢也讨厌江浦路尽头的鱼市。“噪音从清晨的黎明开始,鱼腥味从来没有散过。不过好在夏天的时候,有一辆车载着冰块,落下碎冰,回家,拌上米醋和糖,你就可以自己做酸梅汤了。”陈根美更是哭笑不得。她住在丹东路杨树浦路,那里地势低,下雨时会积水。当涨潮严重时,吨位稍大的船只会靠岸,然后冲入河中。“有一年有一次台风,我下班回家,走到巷子里。大家都在笑西瓜是怎么浮起来的,我也笑了。”出人意料的是,当你走到自己家门口时,别说西瓜漂浮在地上,床和衣柜都在水面上...
今天,他们三个买了一栋新房子,但是他们不愿意搬到很远的地方。——严德龙说:“我经常回水厂去看,我的感情都在那里,我们心里都很满足”虽然一个人已经搬走了,但他仍然会每天在杨树浦路来回走。在不久前退休之前,他将是好富宁居委会的大管家。——顾说:“每天看着河滨,看着我们的居民把河滨当成自己的家,幸福油然而生”另一个仍然住在同一个地方,阜宁路99弄,“72户式”的胡同仍然很拥挤,但有关方面说,“翻新旧的需要时间和金钱。”我们有耐心和信心。因为这些年来,我一直看着杨树浦路从热闹变得安静,慢慢呈现出新的面貌”——陈根梅说。
去年夏天,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与当地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顾文迪代表居民表达了几个愿望。首先,他希望旧厂房和黄浦江能给工人们留下感情。第二,他希望沿河增加便利措施。第三,他希望杨树浦路不再崎岖不平。此后不久,工业遗迹逐渐增加了二维码,感觉变得可读;杨浦河畔“东方渔人码头”的人民站、厕所和小吃店随处可见。
沿着杨浦河边走,在渔人码头吃晚饭,在旧厂房前看露天电影,在黄浦江对面的酒吧听萨克斯管的声音。这就是陈根美今天的生活。“生活的幸福指数真的很高。”
记者笔记
走出历史尘埃中的“后工业时代的滨水区”
150年前的今天,杨浦区的乡村道路泥泞不堪。杨树浦路始建于1869年,全长5586米。它完成于1870年。这是当时沪东地区第一条现代化道路,也是该地区第一条东西向的城市道路。因为该地区有一条流入黄浦江的河流叫做杨树浦港,所以这条路得名。
在高度依赖水上交通的时代,杨树浦路是上海各行各业商人登陆的第一站,这条道路与黄浦江之间的狭长地带因其便利的交通成为中外资本竞相登陆的地方。到20世纪上半叶,杨树浦聚集了纺织、烟草、造船、造纸、机械制造、制药、制皂和公用事业等300多家工业企业,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工业基地。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工业史上创造了许多“最好的”: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1882年)、中国最早的造船厂修理厂(1896年)、中国第一个机器编织厂(1890年)、中国第一个自来水厂(1883年)、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糖厂(1913年)、中国第一个发电厂(1890年)
大工业时代的机器不再轰鸣,河边开发正在改写现有的工业建筑模式。
在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下,杨浦滨江改造一方面修缮了优秀的历史建筑。如1922年,郭兄弟为永安百货所建的仓库永安板房,将在商务印书馆下以汉芬楼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河畔;例如,建于1883年的杨树浦水厂,在河上有一条钢木结构的栈道,不仅具有创新性,还能满足市民在欣赏河景的同时体验百年老水厂。
另一方面,杨浦滨江改造工程将码头、装卸码头、轨道和起重机等大量工业遗迹嵌入到滨江公共空室内。例如,东方渔人码头,中国第一个以海洋文化和渔业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文化景区,已经成为杨浦河畔的必看之地。漫步在杨浦河畔,上海船厂码头的钻焊平台变成了一个亲水的开放广场,码头搬运工和纺织女工的铁雕像在岸边随处可见,都远离了河对岸的陆家嘴高楼,诉说着过去和现在。
杨浦区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不仅要保护孤立的建筑,而且要保护整体风格,一个街区一个街区,把有着珍珠般故事的建筑串在一起。
今年,上海发布了《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总体规划》,为每个地区量身定制了景观照明主题。杨浦滨江的设计理念是“后工业,新世纪”,充分体现了杨浦工业传承与创新并存的地域特色。巨型塔式起重机变成了闪亮的公共舞台,水厂栈桥展示了一个发光的“水立方”,旧油罐展示了上个世纪的工业场景...这些奇妙的灯光效果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杨浦河畔,让“后工业时代的滨水区”看历史,看未来。
(本版图片由杨浦区提供,除非另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