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11字,读完约13分钟
上海牌手表、中华牌香烟、惠利牌运动鞋...提到这些老式的国内产品,你觉得很亲切吗?你知道吗?这些品牌诞生于上海杨浦区。昨天,上海市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建刚在“杨浦经贸论坛”现场发表了题为《从工业杨浦向创新杨浦的转型之路》的主题演讲。过来看看谢是怎么介绍杨浦的。
描述:谢建刚,上海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
语音记录:
各位领导和嘉宾: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个美丽的桂花季节在这里见到你。首先,我谨代表杨浦区委员会和杨浦区人民政府,向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我要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杨浦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从工业洋浦向创新洋浦转型的探索和实践。
杨浦是一个水上城市,拥有上海市中心最长的黄浦江滨水区,也是上海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约132万。杨浦有着“三百年”的深厚历史积淀,包括百年大学、百年产业和百年市政。首先,该地区有10所著名大学,其中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科技大学和海洋大学都有100多年的历史。杨浦百年老工业是上海、中国甚至远东工业的发源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洋浦工业总产值占上海的四分之一,一批著名的民族工业品牌诞生了。杨浦的“百年市政”主要位于江湾-五角场一带,这里是当时旧国民政府的“大上海计划”所在地。到目前为止,江湾体育场、老上海图书馆、老市政府大楼等一些建筑仍在发挥作用,许多周边道路都以“国家、人民、政府、政府”开始。这些“古老”的记忆见证了杨浦昔日的辉煌,也是支撑杨浦创新转型的最宝贵资源。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上海实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逐渐淡出。杨浦国有企业的数量从鼎盛时期的1200多家下降到200家,工业工人的数量从60万下降到约6万人,上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20世纪70年代的25%下降到2008年的不到3%。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大量劳动者面临再就业,行业出现空心脏,城市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杨浦路在哪里?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探索,我们一路走来,一路风起云涌。综上所述,杨浦围绕理念突破、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商业环境和民生保障实施了“五个聚焦”:
专注于理念的突破,开始创新转型
旧工业城市的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杨浦曾试图重振国有企业,依靠大市政府来带动,由黄浦江综合开发来带动,或者引进大批人才,建设高强度住宅区等等,但都失败了。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杨浦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没有增量的土地资源,就不可能走传统的延伸和扩张的老路。
2000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两个支持",并开始把重点放在地方高校上。特别是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决策,杨浦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了从“传统产业杨浦”到“知识创新杨浦”的城市功能大转型和经济结构大调整。
推进城市转型,从哪里开始?我们在大学校园、公共社区和科技园区提出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发展理念。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找到了一条大学与城市地区融合的道路,突破了体制的束缚,整合了科学、教育、人文和生态资源。
在随后的十年里,杨浦始终坚持绘制蓝图到底,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并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其深化为“三区三市(学习型城市、生产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融合,进一步从强调形式联动向功能联动拓展,始终在发展道路上把握创新的鼻子。世界越来越宽,“创新杨浦”的道路越来越宽。2010年,科技部确定20个城市(区)为中国首批创新试点城市(区)。当时,北京海淀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与我们一起入围;2015年,被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2016年,杨浦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首批双创新示范基地。在全区的共同努力下,杨浦建成了国家双创新示范基地,得到了国家部委的认可和鼓励。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实践效果明显的区域双创新示范基地”,在中国科协组织的评估中名列全国双创新示范基地前三名。今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中央办公室和国有报纸发送了专题报道,反映上海杨浦与北京海淀和深圳南山一起成为中国创新和创业的标志性建筑,业内人士已经表示,北部有中关村,南部有深圳湾,东部有长阳谷。可以说,洋浦已经走上了从辉煌的“工业洋浦”到充满活力的“知识洋浦”,再到迷人的“创新洋浦”的转型发展之路。
注重资源整合,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支持地方扩张和高校就近发展。我们坚持政府的主动性,着眼长远,实现“三个愿意”,即愿意更换最好的土地,愿意放弃好的商业项目,愿意放弃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大学校园扩建和附近建设科技园。自2003年以来,该地区的大学校园用地已从4.2平方公里扩大到7平方公里。第二,各方共同努力建设公园。联系的范围已从“区域学校”扩大到与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和区域总部的联系。例如,杨浦有20个科技园,其中7个与大学共建的大学科技园均被评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分别与23家中电和上海电缆研究所合作建立了物联网科技园和电缆科技园,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建立了AVIC科技园、海湾谷科技园和CSSC科技园等多个园区,与ibm和西门子合作建立了互动参与实验室和高科技企业中心等。第三,旧工厂的改造和升级。杨浦有许多工业文明的遗迹,我们努力将这些珍贵的工业文化细节植根于城市肌理,以增强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和城市地区的吸引力。例如,在旧厂房的改造中,要努力体现旧的“高贵”和新的“高端”,厂房要旧,功能要现代,企业家要年轻,行业要新,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有吸引力和独特的风格。在杨浦现有的23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载体中,有大量来自于振兴工业用地资源或改造老工业厂房,如长阳创谷、宝武钢铁“互联网加”工业园和城市概念园区。其中,“长阳创业”成功入选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案例。依托中国纺织机械旧厂房改造,将创新元素植入其内涵,吸引了启明星、智能云分公司等150多家特色双创新企业和孵化平台落户。它已经成为上海独一无二的创新创业社区。长阳创业谷被选为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创新周的主会场。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长阳视察创新谷时,充分肯定了洋浦在推进新旧动能转化、培育创新生态系统方面取得的成绩,对打造“升级版”的双重创新和打造“世界级创新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重产业升级和提高创新能力
一方面,我们注重构建和谐、共享、共赢的企业生态。一是大型企业,它们是产业链的枢纽。我们努力为大型企业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空间,让大象可以跳舞和“表演”。目前,洋浦已吸引了西门子、德国大陆、耐克、汉高、李尔等一大批外国企业,以及水务集团、中国军事北斗、上海家化等大型企业的总部和R&D中心。另一类是中小企业,它们是双创最具活力和效率的主体。我们注重为中小企业发展厚土,让蚂蚁能有“空空间”。同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政府通过资本杠杆吸收社会融资约300亿元,为5000家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目前,全区有7600多家中小科技企业,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提升。2017年,杨浦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8783项,其中每万人拥有5092项发明专利和72项发明专利。位置等企业。com、阿里体育、优科德、京东家园、学八军、爱知艺威、流畅性和米尚科技已成长为独角兽或子行业的“隐形冠军”,共有98家企业在各种资本市场上市。
另一方面,我们注重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融合,从集聚发展到集群发展。例如,在现代设计行业,我们拥有世界500强设计公司aecom,以及国家设计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同济大学规划与建筑设计院、上海市政工程研究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院、邮政设计院,以及国家功能平台如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同济知识经济圈形成了与现代设计相关的大、中、小企业共生、互补、集聚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总产出从2007年的80亿元跃升至2010年的20亿元。又如,在人工智能行业,我们有一批领先企业,如百度上海创新中心、emc、优科德和近240家行业相关企业。它是上海的大数据创新基地和云计算创新基地。今年,国家发改委还将全国人工智能风险投资联盟设在杨浦。我们与硅谷银行建立了一个人工智能母公司基金。此外,我们还逐步在行业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产业政策。
关注商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全市营造世界级的商业环境。我们洋浦努力提高速度、温度和浓度:
首先,它体现了服务中的“洋浦速度”。“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深化,所有公开发布的行政审批事项都通过一个网络实施,其中“零差事”94项,“一次运行”226项。同时,构建了“一站式集中+多点配送”的线下服务模式,形成了一个行政服务大厅、8个科技园区政府服务点和10多家商业银行的布局。
二是在人才服务上体现“洋浦温度”。“有时候企业想去,但人才不想去,人才的家庭和孩子不想去”,这是一个地区的人情味和吸引力,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杨浦积极打造“双创新国际人才基地”。例如,我们发布并实施了双创人才政策的“新十六条”,率先在上海探索双创人才“不拒绝”服务窗口,率先登陆科创和双创人才出入境政策的“新十条”,并发布了上海第一份外来人才认证信。太赫兹项目成为中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案例。
第三,它体现了创新文化中的“洋浦集中”。近年来,创新和创业竞赛以及各种级别和规模的论坛都集中在杨浦。今年,我们成功举办了2018年“创造中国”首站、“世界创新日”、首届中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首届上海国际金融论坛、2018伦敦科技周中国行。在举办“长三角双创新论坛”的过程中,我们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24个国家级双创新示范基地的代表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双创新示范基地联盟”,推动长三角地区在载体共建、创新教育、企业支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关注改善民生,分享创新成果
杨浦是一座古城。创新和城市转型必须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这样转型和发展的成果才能惠及普通百姓。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我们拆除了260多万平方米旧建筑下的二类房屋,从多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打破校园、公园与社区、研究者、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界限,创造一个没有围墙、没有活力、没有交流、没有分享的“城市公共客厅”,让居住在杨浦的人们在打开窗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杨浦创业创新的热情。例如,我们率先提出了创新创业板块的概念,重点推进创新创业板块四大板块的建设,即创智天地、郭顶东路、长阳路和上海理工大学。其中,创智天地和大学路被评为上海人心目中最美丽的12条道路,松湖路地下通道开通,紧密连接轨道交通10号线东西两侧、五角场、创智天地和松湖路,并以此为依托,工作、生活、创新、创业。在郭顶东路,这个公共培训基地已经从一个封闭的公园升级为一个开放的创新创业区,打破了围墙,呼应了腾讯中创空.的对立面
总的来说,“创新”已经成为洋浦独特的商标和品牌,引领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区级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9.52亿元,始终位居上海中心城市前列。
展望未来,面对上海建设突出的发展愿景,我们通过“三个创新”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即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结构转型,以城市更新带动城市建设转型,以自主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转型,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洋浦未来将成为创新和创业的国际高地。展望“十三五”末及更长时期,杨浦应率先建设国家双创新示范基地,引领长三角乃至更广阔地区的创业创新发展,努力让人才乐于来这里奋斗,让科技成果偏好在这里改变,让企业热衷来这里发展,真正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压倒一切的发展趋势。
杨浦未来将会有一个繁荣的知识商业区。杨浦正在加快完善“西、中、东”空厅的布局。到2020年,预计商业承运商的总数将达到约1100万平方米。例如,江湾-五角场地区的松湖路三门路空中央DIA走廊项目将建成一个无台阶、开放、一体化的步行系统,实现大、小五角场的联动发展,全面建成一个以科教为特色的城市商业中心。
杨浦未来将拥有世界级的滨水区。未来,杨浦滨江区计划建设300多万平方米的各类高端商业载体,不仅要建设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等现代文化设施,还要建设以优秀历史文物为基础的“百年老工业”博物馆社区,形成工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科技与生态高度集约化的滨江国际创新带。
杨浦未来有高标准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在现有“一桥两环三隧四线”立体交通网络的基础上,杨浦未来将进一步向“一桥两环九隧七线”拓展,形成功能更强、覆盖面更广、系统更好、结构更合理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对外交通的可达性和便捷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支撑。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们相信,未来的杨浦将更加开放、现代化、繁荣、绿色、低碳、温馨、开放。我们真诚地希望你们将来都能成为蓝图的绘制者、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希望我们能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携手共进,实现双赢发展,共创梦想!
(主讲人是上海市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