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1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工程主线正式通车,交通标志由禁红色变为准绿色。周家嘴路越江隧道作为湘阴路隧道南侧的区域性越江隧道,将优化越江通道的布局,平衡北部越江区域的越江压力,改善区域路网结构。未来,该隧道将与北横通道相连,成为上海重要的东西向快速通道。
周家嘴路越江隧道西起杨浦周家嘴路与内江路交叉口,沿周家嘴路连续穿过中环路、上海科技大学和复兴岛,至浦东莱阳路东西两侧,在东京路与张杨北路交叉口与东京路相连。项目全长约4.45公里。地面道路采用城市主干道标准,双向6快2慢,设计时速50公里。
记者在现场发现,当晚6点多,许多居民已经早早地在隧道入口处等候,准备见证通车时刻的到来。“首先,地铁12号线开通了,现在越江隧道也通车了。周围的居民都很开心。我派了一圈朋友告诉大家,我家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白洋淀绿园社区居民周华清说。
根据限速规定,周家嘴路越江隧道的单程时间约为5分钟,进一步提高了黄浦江两岸的可达性。住在朱敏第二村的程友洲和他的妻子特别开心,因为他们的儿子住在董波路莱阳路,靠近浦东隧道的出入口。“原来,当我们的儿子来看我们时,我们不得不走龚俊路隧道。现在有了周家嘴路越江隧道,他的家人可能要花10多分钟才能到我家,太快了!而且,它不仅方便了我,而且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将来通过这条隧道的公交线路开通后,我们去浦东会更方便。”
记者了解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充分考虑了工程的效率和安全。作为另一个在市中心修建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该工程使用直径为14.9米的盾构机穿越黄浦江。为确保工程安全,施工方应用bim技术,开发了“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隧道工程信息管理平台”,为整体施工规划、交通组织、施工现场布局、重点区域管线搬迁等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大型公路隧道市政工程中综合应用bim技术的项目。
“在高科技的帮助下,盾构隧道成功穿越了城市环境敏感区,当穿越旧住宅区时,房屋的沉降控制在8 mm以内;超深覆土近距离穿越码头桩基时,码头沉降控制在6 mm以内;当穿越上海科技大学旧行政楼时,建筑物的沉降量将控制在7 mm以内。”建设单位有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为了提高施工效率,结合周家嘴路隧道的实际施工,施工人员在车道板、立柱、盖板和上车道防撞边石的施工中进行了预制拼装技术。“预制和组装技术,即在工厂预制组件,然后运到现场进行组装。与传统的现浇技术相比,该技术不仅大大缩短了工期,而且大大降低了现场工人和工程的安全风险,减少了钢模板、脚手架等材料的周转和周转。
本项目还十分重视营造和谐的施工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施工现场,实施预制墙、预制施工便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围护垂直绿化、入口和隧道大面积绿化带围护等新的文明施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本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此外,建设者的独创性也融入到隧道内部设备中。“我们在这里安装了一个探测器来自动探测隧道外面的亮度,并根据亮度自动调节隧道入口处的光线。夜间较暗,白天较亮,以减少隧道灯对司机的视觉影响。”负责机电安装和辅助工程的王家卫告诉记者。
居民朱星湖看着这条从零开始的隧道,不禁感叹:“原来我们每天都要坐轮渡上下班。这很难。后来,有了跨河桥梁和地铁,越来越多的跨河隧道被修建。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