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7字,读完约5分钟
疫情爆发以来,江浦路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发布志愿者招募令后,大批青年学生、白领和退休老人立即踊跃报名,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截至3月3日,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和社区志愿服务站共发布35种志愿服务项目,招募692名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总服务时间为18,579.5小时,平均服务时间近27小时,这个数字每天都在不断更新。
做好守门人,用双脚走出防疫控制的安全网
安排社区志愿者蔡劲松、李、张立斌在廖三、陈三、廖二(2)小区出入口值班,在小区封闭管理中做好“三要”工作。
"阿姨,你留下来,我先帮你量体温!"“叔叔,请出示您的通行证。”“阿姨,你这个包,是出城刚回来的吧?你是从哪个地区来上海的?”每次我值班几个小时,三个人都忍不住感叹这个“看门人”真的很坏。“我通常出入自己的社区,但有时人太多,这会影响出入的速度。”我也觉得警卫很忙。现在,我在值班,觉得我的责任很大。我值班的门是流行病的‘防线’。”
每次站在寒风中,我都会完成询问、登记和测温三个步骤,这些都是琐碎而重复的。当我遇到“直人”社区的居民时,这三个人需要耐心地解释。然而,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一次又一次地将居民的健康和安全抛在身后。
此时,在廖二(1)小区附近,社区志愿者正跟随居委会干部,在小区出入口、宣传栏、楼道口张贴预留口罩公告。他们跟着熟悉的居委会干部,在七弯八环的小巷里闲逛。当他们在路上遇到居民时,他们没有忘记带几句防疫和控制知识。下午在街上走了一圈后,林伟龙的微信站在了朋友列表的首位。“正是他们的责任感驱使居委会干部每天都去旅游。他们用脚编织了一个社区防疫和控制的安全网。”林伟龙叹了口气。
青年在新时代的责任和义务
许多年轻的大学生也出现在防疫志愿者的申请名单上。这些00后学生正在采取实际行动,加入社区防疫的第一线,为社区和上海贡献他们年轻的力量。
“谢谢你,小李,这真的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不用客气,这是一件小事。如果晓晓学校有任何关于网络课程的通知,请告诉我!我会提前安排,陪她去上课。”
这是一段发生在黄老伯家的谈话,是关于湖北省的医务人员的。志愿者李承启刚刚辅导了黄老伯的孙女晓晓的网络课。李承启是大三学生。在这个非常时期,特殊志愿服务诞生了。
3月2日,上海中小学统一启动了网络教育。作为疫情期间的一项非常措施,网上教学确保了孩子们“停课学习”,但衡阳居民区的黄老伯对此表示担忧。原来,黄老伯的媳妇是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已赴武汉抗击疫情。他的儿子是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他已经报名参加了湖北医疗队,准备支援前线。对于一年级孙女的互动教学,留守的老两口确实感到有些困惑。
因此,李承启承担了这个特殊的志愿者任务。在她的陪同下,晓晓成功完成了几门学校网络课程和互动调试,她将继续参加随晓晓的后续正式课程。这位耐心、温和的志愿者老师的到来赢得了爷爷奶奶的一致好评,也让远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的晓晓的母亲松了口气。
年轻人在社区也很活跃。20岁的志愿者徐思远(音译)支持的廖坤(音译)居住区是一条开放的老胡同,河道四通八达。8个社区有13条小巷。结合居住区的实际情况,各区、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围墙围护建筑垃圾完成了社区封闭工作。但是,由于没有门禁,没有物业管理,仍然需要大量志愿者不断巡逻,及时维修更新围栏,控制出入人员。许思远和其他志愿者及时加入,简单的围栏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他成了廖坤小区年轻的“看门人”。学习结束后,只要有空在,许思远就会来帮忙值班,无论他在哪里工作,他都会在那里,毫无怨言。
陈毅居住区也是一个老式的居住区,六个没有门禁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的出入口也需要志愿者守卫。18岁的高中生马士鑫在网上看完招聘订单后,立即填写了申请表。我母亲说服了女儿很长时间,但看着女儿的决心,她最终选择了用实际行动支持她,并坚持第二天陪她。结果,在双辽路200弄38号入口处,有一对志愿者母女在值班。
第一轮面具预定登记结束后三天,第二轮面具预定登记和购买再次开始。检查第一批注册居民,输入第二批新注册居民的信息,操作网上预约登记系统,及时通知居民区药店购买口罩,居民来电解释和回答问题...大量的文书工作和通知工作再次落在居民区。19岁的大一新生杨(音译)支持居民区的志愿服务,她连续几天抄袭居民口罩登记信息,弄得脖子和手都疼了,但她说:“看着这厚厚的一摞留存凭证,想到这也是我为居民区的防疫工作做出的贡献,心里充满了自豪。”
防疫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仍在进行,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我们互相照应,克服困难,等待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