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72字,读完约8分钟
每个周六,虹口实验学校的二年级学生章昊都会去国家指南针项目青年基地呆上半天,无忧无虑地开始做木工“小工匠”;每逢周末,在杨浦区少年宫,总能看到开鲁新村一小学三(2)班的刘欢。他手里的剪刀飞来飞去,生动的动物剪纸作品像戏法一样被剪了出来;在上海博物馆,“发现青铜器上的动物”亲子班以青铜博物馆为教室,孩子们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发现青铜器上的动物图案感兴趣...
近年来,上海坚持以德育人,深化文化与教育的结合,致力于聚集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创建了公益性、普遍性、开放性的“社会教育课堂”,构建了“课堂外育人”的社区,将课堂外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动形式和重要途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成效显著。
compass计划青年基地
“小工匠”对木工上瘾
复兴中学的学生黄志毅已经为这个暑假做了初步的计划。“我想尽可能抽出一些时间在国家指南针项目青年基地做志愿者。”
系上染好的方巾,做一个榫卯结构的小板凳,装订一本线装书...虹口区国家指南针青少年基地是上海中小学生向往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和古代科技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是触手可及的工艺品。
在大一和大二的暑假期间,黄智怡与该基地有过密切的接触,之后便爱上了它。黄志毅喜欢历史,与同学合作写了一部历史剧本,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在高考可以选择的三个年级科目中,我的选择是有历史的。”黄志毅说,在指南针项目青年基地,她可以通过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触摸”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让古老的发明创造“活跃”起来,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是指南针项目青年基地建设的初衷。虹口青年活动中心主任蒋东说,国家指南针项目青年基地有两个展厅和五个体验厅。“天上的创造和启示”展览和“纸的文明”特别展览介绍了祖先的伟大发明和创造。与大多数展览不同,这里的所有展品都可以触摸到。让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从教科书和博物馆的玻璃陈列柜中“跳”出来。纸质印刷、古陶瓷、染织、青铜身体、古建筑五大体验厅为孩子们安排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孩子们可以用手参与生产体验,从而拉近了孩子与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的距离。
虹口青年活动中心国家指南针项目青年基地负责人桑春波说,该基地已经开发了20门相关课程。每周二到周五下午,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带着同样浓厚的兴趣去上课,体验传统工艺,如青铜制作、染色和编织。
“课程预约是在每学期开始时启动的,很快就被各个学校‘扼杀’了。”桑春波说,自2010年开放以来,该基地已经接收了8万多名中小学生。周末,基地没有休息。举办以家庭为基础的亲子体验活动。孩子们可以继续进入基地,沉浸在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的氛围中。
张几乎每个星期六早上都要在基地呆上半天。他爱上了这里的木工,从最初组装零件到掌握使用刨子和凿子等工具,从最初生产小木梳,到现在他已经能够独立生产四条腿的小方凳。
张花了四个星期才完成第一次大便。二年级的作业不容易。张的母亲不仅不反对,还支持儿子去基地做木工。当然,我母亲的想法是,她儿子的成绩没有受到影响,因为他在木工方面少刷了几套纸。"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少年宫非传统课程
小型剪纸人才已经出现
近日,住在杨浦区开鲁新村的刘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宝宝。儿子让刘感到骄傲: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有幸被选为升旗手。“刘欢还应邀上台为师生们表演了他著名的剪纸艺术。过了两三分钟,一张红纸变成了两只栩栩如生的金鸡。”。
由于杨浦区少年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欢的剪纸技艺在学校内外都很有名。春节期间,刘欢创作了一套十二生肖剪纸,受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树林的好评。“我儿子的剪纸作品也被开鲁新村印在童谣卡上,分发给每个同学。”
杨浦区少年宫主任朱汝杰说,杨浦区少年宫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已有12年多。少年宫建立了以市级非遗传性传承人郑树林为代表的“非遗传性传承人”资源库,包括25名市级非遗传性传承人和40名区级非遗传性传承人。该项目涉及编织和染色技能、编织和打结技能、陶瓷制作技能、雕塑技能、雕刻和绘画技能等。,包括图案剪纸、江湾面塑、荣庆堂香包、传统服装扣等。
资源库建立后,少年宫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层次和梯度的课程和活动。杨浦区少年宫活动部主任唐峰表示,以2016年为例,少年宫组织了20多项“无形”亲子游园体验活动,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
杨浦区少年宫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校园。上学期,学校为区内14所中小学开设了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班。课程涉及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图案经典、系兔子灯(系风筝)和制作香包。
正是由于非遗留项目和课程的不断推广,才出现了一批像刘欢这样的“非遗留人才”。刘动情地说:“我儿子从学习剪纸中获益良多。他不仅养成了静坐学习的好习惯,而且提高了综合素质。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两次被校队评为开幕式旗手。”
这是上海积极探索文教结合新机制的生动缩影。据了解,市教委、市文广局等部门以9月为契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开展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活动。上海市在市级学校建立了66个优秀的非遗传学习基地,还举办了“我是过去的后裔”比赛,挖掘出具有戏曲、音乐、舞蹈、手工艺等传统文化技能的“小师傅”。
上海博物馆
青少年教育尝试亲子课程
“你知道吗?动物经常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青铜器上。青铜博物馆的展厅展示了400多件青铜器,就像一片翠绿的森林,隐藏着无数的生物。让我们一起寻找它。”
几天前,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寻找青铜器上的动物”的亲子班。在世界顶级文物的帮助下,展厅被用作教室,让孩子们在与文物的互动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历史文化。
上海博物馆教育处处长陈表示,去年年底,上海博物馆推出了首批亲子课程,其中包括22门单节体验课程。如果你想抓住他们,你必须快速开始。
亲子课程是上海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新尝试。之后,将陆续推出亲子图画书、亲子玩具和亲子展览,吸引更多青少年进入博物馆,以创新和可接受的方式学习优秀的历史和文化。
它已经成为中小学生了解灿烂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截至目前,上海博物馆已建成一批成熟的常规教育项目和一批特色鲜明的活动,包括手工活动、文化实践、学习班、互动主题展览等。
此外,上海博物馆还向校园发送教育资源。多年前,上海博物馆在本市部分学校建立了教育基地,并与周边十多所学校建立了定期联系,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以东延安中学为例,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设了以手工活动为先导的博物馆课程。上海博物馆将教师培训放在首位,并为历史教师举办了多次讲座,如“如何使用博物馆”、“唐三彩”、“古钱币”等,并协助学校购买相关教材和教学工具。在博物馆的帮助下,老师们掌握了手工制作的技巧,走上了教授博物馆课程的平台。
文化实践因素的注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学校六年级的一位同学说:“这学期学校给我们上了一节历史课。一开始大家都担心历史课会很无聊,但上了两节课后,我们意识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喜欢它。历史课。”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在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中,图书馆和学校紧密合作,研究开发实践性学习资源,包括展品和配套学习清单、课程案例和资源包等,以提高馆藏资源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促进教育资源库和项目库的建设。博物馆的课程和展览,如上海博物馆的古文字之谜、钱学森图书馆的航天科学家的精神和创造,已分发给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大同中学、余伟中学和昌邑小学等多所中小学。
同时,上海也积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体系。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考量,凸显教育导向和指挥棒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