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2字,读完约3分钟
你能想象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4岁的中小学生在全国“两会”期间与资深记者讨论采访内容,走进“两会”直播室采访“两会”代表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五位来自虹口的“小记者”乘坐高铁来到北京,来到“两会”体验中国“一年一度的盛事”。
五名小记者分别是广陵路小学的丁、长清学校的郑、区中心二小学的苏、私立复兴初级中学的、中心四小学的。他们通过新华网自发报名参加了“两会”的采访体验活动,经过近一个月的选拔终于脱颖而出。
处理紧急情况的“普遍问题”
在几名“新华社记者”中,身高不足1.3米的大三学生丁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她担心的原因不是因为她是最年轻的,而是因为她在面试中总是问一些大胆的问题,从不怯场。
在“新华小记者”活动中,丁暂时安排采访《新疆日报》记者。虽然没有什么准备,但并没有难为丁。她向《新疆日报》记者询问了“共享自行车管理”的问题,并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丁说,这个新闻点来自她平时积累的“秘密武器”——“普遍性问题”的集合。原来,丁在平时的培训班和采访中逐渐认识到记者必须了解和积累民生热点问题。因此,不管丁的功课有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关注和积累时事热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的“万能问题”越来越多,他与被采访者的交流也越来越自如,可以从容应对意外采访。
在面试的挫折中成长
本次“新华小记者”活动并不是记者对郑在常青学校的“第一次展示”。早在三年前,郑就成了“校园小记者”。郑说,虽然他对新闻采访过程并不陌生,但之前的采访都是由老师讲授的。为了这次在北京的采访,有必要约见北京的小记者团,拜访全国“两会”的代表。这是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新闻发布会”。
“每年有4万多名港澳大学生来上海深造。你觉得‘沪港大学生’这个群体怎么样?”当郑向来自中国香港的代表姚祖辉提出这个问题时,他没有立即得到答复。姚祖辉机智地纠正了郑提问中的数据错误。他告诉郑,“沪港大学生”的数量其实并不多。郑说,这是她在“新华小记者”活动中“最屈辱”和最难忘的时刻。这一经历促使她在今后的每次新闻采访前仔细核实线索并准确报道。
吃一堑,长一智。之后,郑在询问全国人大代表陈振斌之前,做了功课。在了解了陈振斌作为青年企业家的身份后,郑把重点放在了青年创业上。好事多磨。郑一提出问题,陈振斌就点头表示同意。
郑告诉记者,为期一周的活动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而且获得了宝贵的新闻采访经验。今后,我会继续磨练我的采访技巧和新闻写作能力,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