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1字,读完约4分钟

“索南本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但要求很高;凌慕是个意志坚强的孩子……”7月7日是2020年高考的第一天,虹口市城中中学的青年助学老师丁志伟已经结束了三年的学业。这一天,他在脑海里重温了果洛国家高中的每一个毕业班。丁志伟说:“虽然我只和他们在一起一年,在高考前的最后一堂数学课上,大家还是很难过。我希望高考是他们开始新生活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虹口援青教师在4000米高原上撒播“希望的种子”

从无助到主动融入

经过一年的教学,丁志伟对《异乡陌生人,逢年过节思念亲人》这首诗有了深刻的理解。2019年7月,当他第一次到达果洛时,他患有严重的高原反应。下车后,他的肚子肿得像个球,当他走得快一点时,他就不能呼吸了。即使晚上睡觉,他也因头痛而睡不着。陌生的环境和身体的不适让丁志伟一度很无助。中秋节,这种情绪终于爆发了,他回到宿舍后哭了。“在上海,中秋节对我来说是一个额外的假期,但在高原上,我第一次意识到什么是‘乡愁情结’。”

虹口援青教师在4000米高原上撒播“希望的种子”

如果我们想消除孤独和无助,就必须积极融入当地的生活,但丁志伟很快发现,当地的学校同事听不懂他们通常交流的语言。原来,当地教师来自六个民族。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融入”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师呢?青年援助队和学校有“三章”:上海的青年援助教师和当地教师一样,没有任何“特权”,在工作中一视同仁,也接受学校的教学评估和绩效管理。从那以后,丁志伟清楚地感觉到,上海青年资助教师与当地教师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渐被化解,交流也逐渐增多。

虹口援青教师在4000米高原上撒播“希望的种子”

回到最初的核心,改变教学理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丁志伟也正式投身于当地的教学工作,但他遇到了困难。"去年九月,我真的被果洛学生的数学水平震惊了."在课堂上,丁志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未能充分掌握初中的知识点。“在这种情况开始的时候,我真的很焦虑。我不知道一年后他们怎么去参加高考。”在与西藏教育专家沟通后,丁志伟了解了西藏儿童的想法和当地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并决定改变从上海带来的教学理念。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他将不再关注学生在高考中能得到多少分数,而是会思考今天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是否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

虹口援青教师在4000米高原上撒播“希望的种子”

教学观念转变后,丁志伟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注意到藏族学生的淳朴和善良以及他们与生俱来的艺术细胞。在一对一的辅导中,他也变得更有耐心。一个叫索赫·萨扬拉和丁志伟的女孩说他们不想学,因为即使老师说了100遍,他们也听不懂。丁志伟说,我教你101遍,102遍,直到你明白为止。

虹口援青教师在4000米高原上撒播“希望的种子”

创建“硬动力”教学模式

在果洛国民中学,丁志伟不仅是一名高级数学教师,还是校长的助理。他认为改变教学观念是第一步。要真正提高本科升学率,必须加强地方教师培训,创建“硬实力”教学模式。

首先,建立一个框架,成立一个教学办公室,并明确各级的任务。然后,通过项目研究申报和岗位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项目研究是一个保全面子的项目”,“我不会写项目研究报告”,“如何检查文献研究”...在项目研究申请之初,一些教师的态度相当矛盾。丁志伟坚信“没有积累的脚步,还有千里的路程”。青年援助小组携手培训当地教师,经过半年的项目研究申请,最终实现了从零到七的突破。

虹口援青教师在4000米高原上撒播“希望的种子”

起初,当地教师在学校层面开展大规模岗位培训时很被动,但其他教师很快发现,参与大规模岗位培训的教师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激励。此后,这种成就感很快感染了其他当地教师。在第二次大规模岗位培训中,只有7人主动报名参加数学初赛。丁志伟表示,他们仍在与当地教师合作推进“校本作业工程”。在本项目中,教师将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实际学习情况编写一套辅导作业。预计下学期学生将收到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作业。

虹口援青教师在4000米高原上撒播“希望的种子”

“固本培元”是果洛国民中学青年援助队设定的三年目标。他们希望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目标,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让每个藏族孩子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虹口援青教师在4000米高原上撒播“希望的种子”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5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