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69字,读完约7分钟
智能制造机器人
普陀区认为,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普陀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市,是连接长江流域和上海西北部国内主要省份的重要陆路通道,内外交通发达,承载能力大。“十三五”期间,普陀区提出了“科技带动转型实践区、宜居生态区”的总体建设目标,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将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作为培育和发展的重点新兴产业之一。
两年来,普陀区机器人产业功能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国家机器人测试中心总部落户上海电力集团;2016年,它发起成立了机器人测试和认证联盟。与此同时,张江上海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园也在积极建设之中。目前,已聚集了20多家相关企业,并引进了长江流域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联盟、中以机器人投资孵化中心等平台。
国家评估中心(总部)是代表中国水平、发挥上海全球影响力的公共平台,将在促进与国际机器人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普陀还将努力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重要标杆和高地。
机器人普陀标准
国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迫切需要一个产品测试认证的标准制定者和实施者,而这个“制定者和实施者”——国家机器人测试评估中心(总部)就设在普陀。
国家评估中心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成立的,由上海电气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该公司是一家集机器人零部件、产品和系统的认证、测试、校准、标准化和技术咨询为一体的国家第三方服务机构,并在广州、沈阳和重庆设立了三个分中心。目前,国家评估中心(总部)共投资3.8亿元建设了11个符合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目标的实验室,涵盖81个检测标准和125个校准规范。
电力电子事业部董事长陈平说:“当时,全国对国家评估中心的竞争异常激烈。最后,由于上海和普陀区委区政府近年来对科技创新平台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总部选择了这里。这也是由于电力电子事业部6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自身努力的结果。”作为国家级大型大院,供电局不断创新转型,积极与普陀“一轴两翼”发展战略对接,发挥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开展产学研合作,优化产业链创新,促进普陀区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检测认证行业健康发展。"电力部有制定标准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传统."陈平说:“从传统的国家电气和电气产业到今天的新兴机器人产业,电力电子一直延续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理念。”
当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产品准入制度的建立和支持。今年,国家评估中心(总部)牵头成立了国家机器人测试和认证联盟。作为中国机器人测试认证行业领先机构的集合,联盟肩负着有效发挥机器人行业国家测试认证质量基础设施、引领行业高端发展的重要角色。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机器人检验认证体系建设的正式开始,这是中国机器人制造和应用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以联盟形式统一开展测试认证活动,采用统一的认证标志,有利于加强联盟内测试机构与认证机构的合作与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陈平指出,“统一认证产品目录和统一认证实施细则将有助于机器人测试认证活动的标准化、一致性和可接受性,并将促进国家自主测试认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健康有序发展。”
“这些高精度实验室和仪器不能由一般企业建造。即使建成,利用率也不高。国家评估中心建成后,他们可以为全国各地的企业进行测试和测试。最近的机器人制造企业离水很近。测试并获得国家评估中心的认证非常重要。”
智能制造的“孵化器”
陈平提到的周边企业是“上海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园”内的企业,该园区位于普陀区国家评估中心(总部)周围,专门建在“武宁创新轴”的“南翼”。
工业园区建于2015年底。目前,包括尹稚自动化、英国凯马电力、日本集泉自动化产业、芬兰智能等在内的十多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涉及的类别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电网、智能能源、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
工业园区以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优势、物业(写字楼和工厂)承载优势和位于工业园区中心区域的优势,为R&D和这两类企业的营销提供相应的服务。鼓励和帮助企业在本市其他地区或其他省市设立“制造工厂”,实现“两内两外”的模式,即R&D和营销在园区内,制造和市场在园区外。工业园区聚集了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重点是集成应用、关键部件和营销服务,引进和培育此类企业,加快产业集聚,扩大多学科融合的深度,产学研结合,增加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可能性。
“对于技术公司来说,最需要的是信息支持,如工业发展趋势、应用标准和进入壁垒。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找到企业的发展方向。”获取附近行业最前沿的信息也是机器人产业园国家评估中心(总部)的重要领导和辐射作用。工业园区依托国家评估中心(总部),构建了涵盖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整个产业链的功能服务平台,如行业应用平台、行业推广平台、标准平台、研发平台、测试平台、认证平台和培训平台。
同时,普陀区科委指导“聚星工厂”建设国家级创创空室,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孵化作用,提供创业咨询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产业化服务,依托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产业战略咨询服务。 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为企业开发产品。工业园区还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技术研讨会、产品展览会和行业交流会,帮助企业加快技术集成、产品推广和合作发展。
科技创新的“大环境”
普陀位于市中心。普陀区在中心城市发展制造业,与上海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地位,旨在打造高附加值、不需要大量土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都市产业”。
智能机器人产业将“互联网+”融入智能制造领域,是符合上述标准的“城市产业”。目前,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业已经成为普陀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起点,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有些地方引进了企业,但几天后就离开了,因为没有产业集聚。”区科委主任李认为,产业集聚和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创新平台的建立。“这不仅是企业的引进,但只有形成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和要素的聚集,才能形成长期的企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机器人公司愿意在普陀扎根。
普陀区委区政府在创建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园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智力资源。努力打造机器人测试认证总部聚集、资源共享、公共服务等产业平台。积极推动中国四部委在普陀举办首届“国际机器人测试认证峰会论坛”,首次向世界发布“中国机器人”认证标志,并颁发首批中国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标志着中国机器人测试认证体系正式建立和实施,提升普陀在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普陀区坚持包容性政策和特殊政策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科创有28项政策和一系列实施细则,涉及总规模为20亿元的科创专项资金和推动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的最新政策,以进一步注重政策的针对性,提高力度,增强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下一步,普陀区将紧紧抓住高端制造业的“牛鼻子”,积极谋划并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