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5字,读完约4分钟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大项目名录于12月3日正式发布。上海共有9个项目入选:浦东宣娟、绵泉、武术、古陶瓷修复术、上海地方菜肴传统烹饪术、南翔馒头制作术、顾外科疗法、古医家经十二力导引法、石伤科疗法。
据透露,在全国选举中有2000多个非遗产项目被选中,但最终只有不到15%的项目被选中。强烈的上海风格是这9个非遗产项目在上海成功的关键。
工商业文明依然独一无二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能历史不长,但它们非常能代表这座城市的气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丰明明表示,包括新公布的一批,上海有5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7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现代工商业文明遗产。如上海本帮菜的传统烹饪技艺、南翔馒头的制作技艺、顾的外科疗法、固本易筋经十二力导引法、石的伤科疗法等。这次入选的作品与上海城市社会普通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城市的包容性和精致性。
以南翔馒头制作技术为例,全国各地都有馒头,但它能做出自己的“独特份额”——每个馒头有14层以上,一两个面粉做10个馒头,半透明像马蹄。馅料主要是猪腿肉,用手剁碎,没有味精,用鸡汤煮,并与冷冻猪皮混合。吃小笼子的方式也有诀窍:一个打开天窗,两个喝汤,三个把它们都吃掉。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春明将当地美食比作“上海话”。从上海当地人民的饮食开始,这种地方菜肴与“八大菜系,十六种不同菜系”的秘密相兼容,如安徽菜的浓油红烧,粤菜的精致新鲜,以及鲁菜的优雅气氛。经过本土化和改良,形成了以“典雅”著称的上海的独特品味。以三丝猪肉为例。它由竹笋丝、火腿丝和鸡胸丝组成。它看起来并不复杂,但需要1个小时才能切好。它测试厨师的技能。一切都是先切片,然后切割。切片需要像纸一样薄,碎片需要均匀切割。有人计算过,一组3个线程中有1999个线程。更多与剪断的线有关的人能够真正“穿针引线”。
上海文物修复技能第一名
入选的古陶瓷修复技术是上海市文物修复技术领域第一个国家级非文物项目,具有填充空白色的意义。项目的继承者姜道银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古陶瓷的修复。他采用陶瓷补片技术修复瓷器,至今无人能及,被称为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的第一人。
在首都博物馆的精美文物陈列馆里,一个被视为镇馆之宝的元代青花凤头扁壶被放在显眼的位置。扁壶以抬起的凤头为花,以卷起的凤尾为柄。凤身画在壶身的上部,翅膀垂在两边。这个设计很巧妙。然而,当这件文物出土时,只有48件碎瓷器,大的只有手掌大小,小的只有大豆大小。是姜道银给了它第二次生命。整个过程花了13个月。经过拆卸、清洗、填充、抛光、打底、着色、抛光和老化后,平锅再现了它的神韵,甚至出现了不同厚度的钴点、铁锈斑和重叠部分的晕圈,没有任何人为的修复痕迹。
包容提供肥沃的土壤
"上海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非源于上海,而是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高春明以传说中的吴京武术为例。它最初是由霍元甲在天津建立的,但在上海得到了发扬光大。在这里,武术不是霍迷踪的拳法,而是一种集南北武术精华,并引进西方体育理念和训练方法的艺术。有人提出“一个人不写就走不了多远”,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绘画、戏剧、现代摄影、医学、旅游和口才。自1920年以来,上海吴京体育协会一直致力于扩大吴京武术的海外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50多个吴京体育协会。他们是全民健身的先驱和倡导者。
另一个例子是浦东宣卷,这是一个韩说唱艺术形式创造继承传统的佛经,并起源于江苏和浙江省。20世纪30年代传入上海后,浦东镇的苏家桥、金等民间艺人根据群众的审美趣味,改进了《念奴娇》的演唱形式。为了提高演唱效果,民间艺人吸收了当地的小曲和戏曲曲调,还用二胡、铃铃、尺子板等乐器,发明了浦东旋卷伴奏,自成一体,更具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