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83字,读完约13分钟
描述:1997年,长寿路拓宽工程荣获上海市市政工程金奖,道路条件和景观得到极大改善
描述:2013年的内环路
描述:曹杨路的新面貌
描述:今天,沪宁高速公路入城路段的入口被称为“武宁的第一站”
描述:孟卿花园的灯亮着
描述:曹杨环邦治理
描述:生态综合修复稳步推进,污染土壤集中处置中心于2016年投入使用
描述:“两湾一屋”的新面貌——中远两湾城
图片说明:姚水农改造区
图片说明:改造后的平江地区
长寿路拓宽工程
1997年12月17日,被誉为上海“第一商业街”的长寿路拓宽工程竣工通车。顺畅的道路交通和街道两旁崭新的建筑拉开了长寿商业街建设的序幕。
长寿路,原名罗勃生路,建于1900年,沿路有大量旧式住宅。长寿路东与天目西路相连,西与长宁路相连。它是上海中心城市“三横三纵”交通网络的北十字,交通十分繁忙。建国以来,长寿路虽然经过多次改造,但其最宽处只有24米,最窄处只有10米,道路通行能力低,行车条件差,已成为制约上海西区交通的一大“瓶颈”。1995年,普陀区政府决定拓宽改造长寿路。一九九六年十月,扩阔工程展开。
长寿路拓宽工程是当时普陀区最大、最复杂的工程,需要搬迁2400户、41个市政单位、81个区域单位和83个区域商业网点,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搬迁费9亿元,改造工程费13亿元。区委、区政府坚决放弃了“待需”的想法,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吸引投资,成立了区城建投资有限公司,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沿线的全部搬迁任务,这被时任市委书记的黄鞠称为一个大惊喜。
长寿路拓宽改造后,道路宽度为40-60m,有6条机动车道和2条非机动车道,大大改善了东西向交通环境。在大量旧公房被拆除后,上海尹稚花园、阳光新花园、金奎大花园、郭俊西花园、上青嘉园、秋水云路、光明城市公寓、音乐广场等几十栋新住宅相继建成,彻底改变了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沪西商业中心在长寿路和西康路的交叉口周围逐渐形成,长寿路也被称为上海“第一商住街”。
曹杨路拓宽工程
曹杨路南起曹杨路桥,北至桃浦路,全长4638米。它建于中华民国24年(1935年),并多次更名。1950年,曹家渡和杨家桥的名字被改了。曹杨路作为上海西部主要的南北交通道路,自1967年以来大部分路段都进行了拓宽,但道路宽度只有10米。1994年11月24日,曹阳路拓宽工程开工建设,这是普陀区市政建设权下放后组织实施的第一个重大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拓宽工程从南部的苏州河曹杨路桥开始,向北延伸至上海西站,全长4.16公里,预算为3.2亿元。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区委员会提出“这是一个对普陀区战斗力进行审查和检验的项目。要团结全区建设漕阳路,以“民建人民城,民建人民路”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房换地,以地建房,以路促旧城改造”的模式解决拆迁资金问题努力工作,努力修路”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一九九六年八月底,扩阔工程只用了643天便完成。改造后,曹杨路宽度增加到32米,有6条机动车道和2条非机动车道,中间有0.5米宽的机非隔离带,沿途有6对汽车停靠站。
武宁路高速公路入城搬迁
武宁路高速公路市区段始于1995年2月28日,全长1886米,面积4639平方米。整个建设项目涉及曹安路街、镇如镇和常征镇共12栋临时房屋,总面积21000平方米,其中90%以上为商业临时房屋,是当时沿线城镇的重要收入来源。针对一些同志的思想顾虑,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进行教育指导工作,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街道经济要真正腾飞,靠商业网点和其他小打小闹是不可能的。只有暂时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通过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建设,普陀的投资环境才能有质的飞跃,才能筑巢引凤,实现区域经济的大发展。思想认识统一,各街道、各镇干部无怨无悔地拆除了所有2万多平方米的商业临时用房,积极解决了因拆除临时用房造成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安置问题,为城区市容景观建设铺平了道路。随着武宁路快速路的建成,普陀区已成为连接上海与江苏等长三角地区的陆路交通门户。
先建内环高架道路普陀段
内环高架道路工程长47.66公里,由浦东段、浦西段和南浦、杨浦两座黄浦江大桥组成。普陀段高架道路位于中山路沪太路至潘万里线,全长5.47公里,净宽17米,四车道。1991年,该项目的初步工作已经完成。普陀区积极支持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项目周边单位居民搬迁安置工作,为内环路普陀段率先竣工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一段工程于1992年10月正式开工,1993年12月20日竣工通车。内环高架道路建成后,周边道路的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普陀与上海中心城市的连接提供了便利。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1997年,中山北路(武宁路)南侧地面道路交叉口的下坡道内侧增加了一条右转至武宁路的机动车车道,消除了下坡道直行车辆与地面道路车辆交叉堵塞右转的矛盾;1999年,中山北路与金沙江交汇处增加了两对上下坡道,加快了交汇处的交通分流速度。
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
1998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普陀段正式启动。
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苏州河,河水逐渐受到污染。苏州河已成为制约上海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1996年,上海开始全面改善苏州河环境。
苏州河普陀段西起新泾,东至长寿湾,全长约14公里,海岸线长约21公里。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包括支流截污、污水处理、底泥疏浚等十余项内容。2000年,苏州河干流黑臭治理工程目标实现。2003年,苏州河二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启动,主要实施了以稳定水质、绿化环境为目标的8个项目,通过由西向东的单向流水改造,提高了海峡两岸的防洪能力。在此期间,重建了“两个海湾和一所房子”部分,孟卿花园于2004年7月竣工并开放。苏州河上开始响起赛龙舟的鼓声。2007年,苏州河第三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简称“苏州河三期”)启动,2012年清理了沉积近百年的河底淤泥,进一步提高了苏州河的防洪功能。与此同时,第三时期的苏联也促进了上海所有河流的整治。整治后的苏州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河两岸的绿色走廊和大型绿地成为申城市民休闲锻炼的新场所。
上海第一个活水公园:孟卿花园
2004年7月,上海第一个活水公园——孟卿花园开业。孟卿花园的建成,展示了普陀区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成果,标志着苏州河清水梦想的实现。孟卿花园位于苏州河南岸宜昌路66号,宜昌路以北,彰化路以西,江宁路桥以东。它三面临水,占地8.6公顷。它具有亲水性和绿色量大的特点。以水净化和再生为主题,造型“绿色”,绿化率达到84%。从空俯瞰茂密的绿色,它是翠绿的,看起来像绿宝石;灵魂在于“水”,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绿”和“水”是密切相关的,水可以养绿和净化水。她集景观美化、历史文脉、科普教育和水环境治理工程于一体,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之美。孟卿花园保留了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两座历史建筑,即原上海啤酒厂的灌装车间和酿造楼。灌装车间建在上海水环境展览馆(孟卿馆),介绍和展示了苏州河的历史变迁、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河治理的成就,展示了苏州河美好和谐的未来。
曹杨环邦治理
曹杨环浜位于曹杨新村,是一条环形封闭水道。它周围有许多建筑,10多万居民住在那里。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极高。过去,由于城市污水和垃圾的污染,城市周围的水又黑又臭,沿途的环境很脏。1981年3月17日,普陀区第十三次市长办公会议通过了曹杨新村复垦工程方案。从那以后,曹杨环邦的综合填海工程开始了。曹杨环邦的总体控制措施包括修建混凝土和石材护岸、疏浚泥沙、架设跨河管道、拦截入河污水、在河流周围修建绿地和公园,以及建立水生生物和植物净化水质的生态系统。2000年后,普陀区继续通过完善截污、创建环城水流、构建水生态系统、定期监测水质变化等方式对曹杨环邦进行综合治理。随着污水的拦截和妥善处理,水生植物的恢复和良性生态系统的建立,河流和湖泊的水质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河流水质稳定在三级水平。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河流生态修复优秀示范工程”,被周边居民誉为“水下森林”。曹杨环邦污染治理工程是我国早期成功的自然水生态修复工程,开创了国内水生态修复的实践,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对城市河道整治和富营养化水生态修复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桃浦地区污染控制和工业改造
从前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臭气熏天,桃花开了。”桃浦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度十分严重。1987年8月,桃浦工业区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期间,桃浦污水处理厂建成,53家企业的工业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工业区内的小锅炉改为统一集中供汽,新闸浦河拓宽改造,工业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9%,867名农民迁入环境良好的桃浦新村。1997年12月,市政府宣布桃浦工业区重污染区的帽子被正式摘掉,桃浦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1998年以来,桃浦工业区围绕城市工业园区建设目标,启动了两轮三年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完成了市政府提出的“一控两标建设”任务和创建大气、噪声、污染物达标排放城镇工作。2006年,桃浦工业区被列为全市三大生产性服务功能区之一。2012年,桃浦正式开启了“智慧城市”之路。为了实现绿色生态建设的目标,普陀区引进了国内一流的环境修复企业,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采用化学氧化、稳定化、蒸汽提取、热脱附等处理工艺,实施土壤修复和安全利用。今天,桃浦正朝着智创顶尖转型发展。
重建“两湾一屋”旧区
1998年12月21日,上海市内环路面积最大、棚屋和简易房屋最集中的地块“两湾一屋”开始改造。
普陀是上海市中心二类旧建筑下面的房屋集中的地区之一。住房困难和低收入家庭比例高,群众要求改造的呼声极强。其中,潘家湾、潭子湾、王家寨等“两湾一屋”被称为“三湾一巷”,也是著名的棚户区。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十分关注“两湾一屋”改造工作,已将其纳入“365”危房改造范围,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时任上海市市长许将“两湾一居”改造工程称为上海旧城改造的淮海战役。
为此,普陀区委区政府将“两湾一房”改造列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改造开发指挥部,筹集改造资金,推进前期拆迁工作;采用旧的“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各方合作”的改革模式,与中远(上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同年8月,拆迁工作开始,10个月内完成了全部拆迁任务。共拆除各类危房376,400平方米,安置8762户;84,500平方米的非住宅房屋被拆除,147个单元被重新安置,创造了上海投资最多、速度最快、面积最大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历史记录。
1999年7月,中远两湾城项目第一桩工程竣工。2006年2月完成。经过七年的建设,这个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棚户区已经完全从上海的地图上消失了,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居住公园“中远两湾城”展现在人们面前。
药剂修改
改革开放之初,普陀地处郊区边缘,危房和旧巷占全区住宅总数的比例较高,需要改造的危房数量大且分布广。由于财力有限,危旧房改造基本上由政府和企业出资,采用“零星拆建”的方式,所以改造量极其有限。20世纪80年代,市政府集中规划了全市23个棚户区的改造,并开始对全市著名的“三湾一巷”棚户区的姚水巷进行改造。除了几个砖砌平房外,尧水弄地区的大部分房屋都是茅草屋、简易房屋和短小的“卷地龙”。没有水电设施,没有下水道,到处都是垃圾和臭水坑。疾病经常发生,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自1985年以来,一个大规模的姚水农改造已经开始。改造范围东至西康路,南至上棉一厂,西至苏州河,北至苏州河,占地约20公顷,搬迁居民3600余人,搬迁单位75个。改造后,新建多层和高层住宅24.16万平方米,配套公共建筑1.53万平方米,综合建筑3.34万平方米;常德路、宜昌路、澳门路扩建拓宽,苏州河萍萍路桥新建,建有多处绿色花园。过去,瑶水弄棚户区成为苏州河南岸最大的新住宅区。
“区与区合作”改造平江地块
平江街区原名“平江会馆”,南有交通路,北有中山北路,跨越闸北区的彭越浦河。它占地8.97公顷,有3,449名居民,10,600人口和65个单位。95%以上的住宅是地势低洼、雨季积水严重的危房。1994年1月,普陀区和黄浦区达成“携手共进”改造平江地区的意向,并开始项目前期工作。截至当年12月,小区内居民和单位的拆迁任务已经完成,共拆除住宅69000平方米,非住宅33000平方米,实现了当年签约、搬迁和开工,为全市旧区改造和搬迁创造了最高速度。同时,桃浦新阳区征地18.76公顷,建成74栋188套4336套多层住宅,总建筑面积22.31万平方米,用于平江区拆迁户搬迁。1997年12月,平江地块改造工程竣工,新建住宅区,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