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0字,读完约3分钟
1958年3月8日,永新五金厂(后更名为永新无缝钢管厂)试制了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周恩来总理视察工厂后,称赞它是“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中国工人自己制造了第一根无缝铜管。图为潘阿耀在永新无缝钢管厂的试生产团队进行实验。
这家工厂建筑简陋,设备陈旧。这里有数百名工人,其中一半以上刚刚从手工业和商业领域转移过来,而且没有工程师。1957年,由于生产无缝钢管的主机穿孔机的耐热性问题未能解决,该厂生产一直处于间歇状态,生产指标不能每月完成。工厂领导咨询了上海乃至全国的专家,但仍未能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工厂工人、中国第一根无缝铜管的开发商潘阿耀(Pan Ayao)提出了一个挖洞冷却堵头的创新方案。在工厂党支部和其他工人的支持下,潘阿耀根据水壶烧水不融化、顶杆过水不变形的原则,开始用普通耐热钢管试制“水循环冷却热穿孔屋顶”。1958年初试验成功,第一根无缝钢管试制成功。
1958年3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永新五金厂翻身》通讯,报道潘阿耀关于永新厂的故事,称“质量已超过英国雷诺工厂的同类产品”。一个不起眼的小工厂用“万能”机器生产高质量的无缝钢管,这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冶金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院总结了他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制造了一套设备,在全国推广。上海永新五金厂被评为上海工业战线的“八面红旗”之一。
1960年后,潘阿耀等人大胆探索,精心研制了我国第一批70多种异形钢管,连续生产了320种异形钢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成功试制第一种活性染料
1958年1月11日,中国第一种活性染料——活性红黄被合成。染料样品送至上海染料公司中心实验室,鉴定结果表明:“该染料具有活性,与英国普贤黄rs的性能非常相似。”上市丝绸公司应用测试结论:“染色鲜艳异常,性能优良,与国外活性染料相似。”1958年3月2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我国染料工业跃进新阶段》,报道了世界染料工业的最新技术成果——活性染料,已在润华染料厂(上海染料化工八厂)试制成功,这是中国染料化工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同年6月6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活性染料超越英国——短短几个月内跃居世界最新染料技术高峰》的文章,称赞上海化工厂活性染料的理论研究、应用问题、生产方法和质量水平与英国相当。来自Xi普陀区的两名年轻技术人员,25岁的祥云和32岁的卢金林,分别毕业于沪江大学和交通大学化学系。活性染料的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它的出现不仅为国内印染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染料品种,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使中国成为继英国、瑞士、德国之后能够自主生产活性染料的国家,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描述:195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上海制造不褪色染料”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