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6字,读完约2分钟
根据长宁区的说法,中山公园里有一个博物馆,在那里我们可以回到十多年前和几年前的上海,看看我们居住的城市的变化。甚至许多外国人看到这个博物馆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我告诉我的朋友们,上海近年来变化太大,但没有任何基础。现在我可以找到一个地方。”来自澳大利亚的怀特马克惊讶地说:“下次我会带我的朋友来这里看一看,他们将能够理解这个巨大的变化。”
外国朋友参观上海凝聚工程博物馆
在博物馆的“形成”部分,有许多老照片、录像和实物,生动地再现了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数百万员工换工作”和“数百万居民搬家”的场景。
“有些场景我看过,有些没看过,我觉得很过瘾。”菲律宾人王宣荣在上海生活了17年,近年来经历了上海的变化。“我的孩子已经20多岁了,我已经做了10多年的慈善工作和志愿者工作。长宁这些年的变化也有助于志愿者的奉献和贡献。我也是一名志愿者。我听说过一些人与人之间感人的故事。我想我会再来几次。”
华阳棚户区的现实生活模式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初华阳街孙家寨和西新街的原貌。那时,棚户区居民没有独立的煤炭卫生设施。他们都被用来生产煤炉、搬运厕所和倒痰盂。水应该从外面的公共水龙头放入,然后再引入。搬迁后,这个地方焕然一新。
白马克先生(右二)在座谈会上发言
对于这前后的变化,白玛客并不陌生。“十多年前,上海没有延安高架铁路,地铁没有纵横交错,变化太大太快。如今,看到这些旧照片和旧物品突然打开了我对过去的记忆,这很亲切。我在上海搬了三次家,都在长宁,以前是哈密路,现在是江苏路,过去的很生动。"
金哥在座谈会上发言
俄罗斯人金哥2007年来到上海,突然爱上了上海。“当我搬到长宁的时候,我不想再找别的地方。在博物馆里看到上海和长宁的过去,有一种重温岁月的亲切感。在周末,我会带我的孩子去看看,更好地了解上海。”
上海内聚工程博物馆成立于2013年,展示了400多张照片、300多件物品和100多件艺术品等。介绍了从华阳路街道起步20多年的内聚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全市的探索与创新,见证了上海和长宁区20年来的巨大发展。外国人也占一定比例的游客,这些“外国面孔”来的非常频繁。有些人带着家人和朋友来参观很多次。
自开馆以来,博物馆已接待了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等省市以及越南、土耳其、波兰和法属波利尼西亚的1800批海外参观团队,总人数达8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