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1字,读完约5分钟
长宁作为上海市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第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其社区卫生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肩负着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长宁区卫生计生委围绕“机制突破、模式创新、内涵发展”,实现了政府满意、群众满意、医务人员满意的“三个满意”,为推动建立高效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宁时报》记者采访了长宁区卫生计生委主任葛敏,请她介绍长宁区近年来社区卫生改革的成果。
问:长宁区一直是社区卫生改革和卫生发展的先锋,在卫生和计划生育行业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长宁在社区卫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长宁区始终坚持“保基层、强基层、建机制”的发展方针,着力加强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着力解决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动力、重心”三大力量。系统设计,机制突破,引导医疗下沉,实现梯度医疗,发挥家庭医生作用,
2011-2013年,长宁区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长宁区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财政部确定为初级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34个重点联系点之一。2016年,有一个社区被选为中国首批“100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问:长宁是首批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和开展家庭医生合同制服务的试点地区之一,充分发挥了家庭医生在保健和费用方面的“双重把关”作用。您在长宁的家庭医生系统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2012年,作为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全科医师执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改革的10个试点地区之一,长宁区建立了与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功能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在服务团队构成模式上,长宁区经历了从一般服务团队到家庭医生团队的阶段。现在,通过项目孵化,它正在转变为实名制家庭医生工作室,逐步赋予家庭医生人权、经济权利和权力,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截至2016年底,长宁市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设立了46个实名制家庭医生工作室。围绕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建设,家庭医生服务的内涵不断加强。截至2016年12月底,长宁区共有家庭医生149名,覆盖100%的居委会,签约常住居民325,277人,签约率47.14%,签约社区65.61%,家庭医生指定就诊率36.01%,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满意度年复一年保持在90分以上。
问:社区卫生改革和家庭医生制度离不开人才。长宁在引进和培养社区人才方面有哪些创新措施?
答:长宁区在薪酬体系设计中积极探索“1”(基本绩效)+“N”(附加绩效)的薪酬体系。附加绩效由合同服务费、多点实践服务费和科研、教学劳动报酬组成,有效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十二五”期间,长宁区卫生计生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重点推进“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工程,搭建平台,立项,加快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可以对医学人才给予大力支持。制定了《长宁区卫生系统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实施办法》和《长宁区卫生规划委员会奖励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招收紧缺专业人才和全科医生办法》,解决了“外来户籍”和40岁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招生问题。
问: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长宁如何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答:长宁区在上海新一轮综合改革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级医疗机构和市级医疗机构的基础上,探索了区域内外合作签约的新模式,即“1+(1+n)+(1+m)”模式,增加了“N”和“M”元素。“N”指该地区的专科医院,“M”指市级医院的专科。签约居民到长宁区任何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均可根据病情需要,在长宁区二、三级区医院获得优惠待遇、优惠检查、优惠住院、减免挂号费等优惠措施。此外,签约居民还可以参考区外三甲医院,如华东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第九医院、第六医院等与长宁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医院,也可以享受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长宁区与华东医院签署了六轮“区域双向协作服务框架协议”。经过10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纵向资源联动工作机制。区域内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华东医院的10个专家团队配对,形成固定的团队对接机制,定期开展教学查房和案例讨论,实现科研、教学、科研的全面合作,形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使华东医院的优势专家资源落后于长宁区全科医生。华东医院还为长宁转诊病人设立了专门的接待窗口,由专人负责长宁区签约病人的双向转诊接待,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和敏感度,增强了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