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3字,读完约5分钟
“有一家公司每周进口10万瓶鲜奶。如果能在10天内检验,公司还有勇气进口这么多吗?”
去年年底,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与长宁区政府联合签署了《促进质量合作、促进试点合作行动计划》,将首次对5家试点企业的特定进口产品实施“订单审核放行”和“进口直接准入”等差异化分类管理模式,这意味着部分进口牛奶和进口服装在通关时将享受“零等待”的贸易便利。
长宁区商务委员会表示,此次合作有“四大变化”,包括:检验检疫部门将“不合格假设”改为合格假设;“国家监督”在变更前后进行监督,原产地预先参与检查。货物进入该国后,他们被随机挑选;检验检疫的单边验收已经转变为多方验收,降低了企业的检测成本;重复检验成为多部门联动,各级质检机构形成信息共享。
对于检验检疫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让进口货物不经等待就通过海关是一个巨大的监管挑战,哪怕是一点“自找麻烦”的改革和创新。为什么长宁与国家质检总局“碰头”,积极寻求这一突破?长宁区市长顾洪辉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上官专访时透露,主要原因之一是去年对长宁区1000多家企业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中调查。
虹桥经济开发区鸟瞰图
自去年3月以来,长宁区委、区政府和全区10个街道镇、亲空办事处的负责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访了1108家企业,涉及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跨国公司的重点行业和地区总部企业、全区税收超过1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投资意向比较成熟的重点项目、变动不稳定的移民企业。
在此参访名单中,有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如戴尔上海分公司;有刘嘉玲控股明星的奢侈品企业,如税收收入和税收增长相当抢眼的李唐商贸;有地区总部企业,如英国联合食品(British Union Food),为外商独资企业,主要经营进口食品。从区委书记到街道干部,每个人都是长宁商业环境的“推荐官”。在介绍“十三五”期间长宁的发展规划时,有必要了解企业的突出需求。
在为期两个月的访问中,长宁从企业收集了715个需求,其中近650个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通过对企业填写的问题表进行梳理,长宁区形成了一份企业问题清单,涵盖三大类:业务发展、政策支持和其他生活服务。在未解决的需求中,许多进出口贸易企业提到,他们希望货物通关会更快,特别是进口食品。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调查后仅一个月,长宁区就与国家商检局取得了联系,双方开始设计一套能够使进口货物通关效率达到“零等待”的改革模式创新。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试点项目应选择哪些企业?
长宁区商业委员会主任杨冬生表示,根据此前两个多月的调查,长宁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企业数据。因此,首先选取全地区进出口业务量前50名的企业和该地区47家跨国总部企业,并与检验检疫部门进行数据对比,整理出上述企业的历史进出口数据,尤其是产品合格率,从中选出首批15家企业。
对上述企业逐一考察后,明确了试点企业的五个标准,包括:一是企业必须在长宁注册,进出口业务的报关和报检也在长宁;二是进口业务需求大,批次多;三是诚信企业历史检验检疫数据合格率高;四是有良好的风险管控体系,能够独立开展质量控制,建立可追溯体系,具有相对完整的商品召回和应急机制;第五,在信息技术和质量保险方面有大量投资,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机制有基础。
在此次国家质检总局与长宁的试点合作中,新联方、蓝伟乐、新石兰、广牌、新百联五家试点企业的负责人签署了质量安全承诺书,承诺企业将完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建立保险追偿机制,主动召回有缺陷的进口商品,并依法承担质量安全侵权赔偿责任。杨冬生透露,如果试点企业存在信用问题,将采取的惩戒措施包括退出试点名单,不再享受审核文件的便利和“零等待”。
顾宏辉表示,这一试点创新是检验检疫部门的流程再造,是地方政府参与质量治理的创新尝试。“从进口通关到进入消费者手中,地方政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现在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探索协同管理、差异化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长宁将加大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力度,建立高效的商业体系,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维护市场公平正义的法律保障,优化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安全环境。与此同时,长宁将继续与监管部门和企业共同探索和解决可追溯体系建设、保险在监管中的作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满足、社会组织和行业自律建设等棘手问题。,并坚持“前沿向内”的改革,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