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43字,读完约12分钟
4月25日,在长宁区政府2018年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长宁区推出上海“四大品牌”加快建设国际精品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该计划充分呼应了上海推出“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整体布局。从今年开始,长宁区将从航空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服务业”等区域优势产业入手,通过提升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业支撑服务,激发新的产业动能。通过提升中山公园商圈和虹桥商圈两大“购物圈”,打造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两大区域文化名片,积极对接和推出上海“四大品牌”
扩大服务范围,打造“上海服务”品牌
我们的目标:
1.到2020年,空航空服务业和互联网加生活服务业的税收将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每年新增3家以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培育和聚集一批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2.到2020年,教育、医疗保健和卫生领域专业人员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登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全市平均水平高一年以上;基本完成全区非成套房屋的综合改造,涉及居民6300余人;有序推进精品社区建设,惠及14000多户。建设一批“美丽社区”和“美丽家园”。
3.到2020年,“一图多址”跨区域试点将进一步扩大;“审批放行、零等待”、“直接进口”等贸易便利化精准监管试点企业范围逐步扩大;区级企业审批和服务事项“全网运行”或“一次运行”的比例达到95%以上。
我们是这样做的:
打造长宁“亲空”品牌,推进国家虹桥亲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完成示范区发展规划。继续推进上海“互联网加生活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普及,引导互联网企业在长宁形成规模效应。
对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促进贸易转型升级。今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长宁区紧邻中国2010年世博会的主会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也将为中国2010年世博会的顺利举办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充分发挥长宁坚实的现代服务业特色。
聚焦快乐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提高区域教育质量。以“四有”教师培训为基础,共同推进“三好两优”(好校长、好学校、好教师、优学科、优团队)系统工程;遵循成长规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大、中、小学校集团化,让更多的学校成为普通百姓的“好学校”。以健康为中心,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上海同仁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改革,将天山中医医院建成长宁区康复治疗中心和“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中心,提升区妇幼保健院和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学教学科研综合水平。深化“1+(1+n)+(1+m)”分级诊疗协作模式(“N”是本地区的专科医院,“M”是市级医院的特色专科)。以幸福养老为重点,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改革,优化完善“一个中心、多个网点、全覆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智能健康养老应用国家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服务老年人智能化发展。
进一步推进城市更新战略,充分保护历史文脉,开展旧房保护性开发利用,重塑豫园路跨界生活美学街区、五一路海派街区、新华路历史风貌保护街区三大特色街区。通过全面改造非成套住宅、建设高品质住宅区、鼓励和扩大多层既有住宅安装电梯试点项目等,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创造一批“美丽街区”和“美丽家园”。
进一步拓宽“一照多址”跨区域试点,推进政策突破,实现“一证多址一证”。复制和推广“证照分离”等改革措施。推进全国首个网络市场监管和服务示范区建设。
加强企业走访和区领导与重点企业部门的联系,深化“企业问题清单”和“政府服务清单”工作制度。构建重点企业全数据库信息网络,探索建立企业投诉平台,有效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痛点和阻碍点。
对接上海政务“一网一厅”综合门户,整合政务服务零散化、一线化的前端受理功能,再造网上和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形成网上政务大厅一站式统一政务服务出入口。将企业审批和服务事项列为“全网运行”,企业审批和服务事项“全网运行”或“一次性完成”与网上政务服务大厅连接的比例达到95%以上。
深入培育人工智能,打造“上海制造”品牌
我们的目标:
1.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已经初步形成。到2020年,将形成5个以上的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建成10个以上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
2.相关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优势的企业,以及R&D、设计和营销等企业将进一步聚集,帮助上海制造提升在R&D设计和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这样做:
打造“虹桥智谷”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推进虹桥智谷东、中、西重点载体项目的布局和建设,推进华为-联通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中心、顾斌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大厦、东方国鑫智能制造基地等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基地和创新项目的实施。
提高高端制造业的配套服务水平。支持东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航空公司、维修、再制造和技术服务企业以及中影电子有限公司等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企业的发展..培育“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注重制造高附加值配套服务,注重引进和服务R&D等制造企业总部和制造服务企业、设计和销售。
提升商圈内涵,推出“上海购物”品牌
我们的目标:
1.通过提升商务区的能源水平,优化消费软环境,长宁将成为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进入上海的“消费第一站”。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以上。
2.2018-2020年,力争每年引进1-2家国际知名零售商。积极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新零售“试验场”和“竞技场”,形成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这样做:
加快虹桥天都整体调整,优化高岛屋百货、虹桥友谊商城、汇金百货虹桥店的业态和品牌结构。加快建设从上佳中心到虹桥南丰市的地下通道,进一步形成连接商圈九大商业载体的地下钩网。完善虹桥商务区车外、车内、车外行人三级交通诱导系统,提升商务区可达性和便利性,引导客流聚集。优化升级中山公园商务区,重点推进“东三角”稻田和呼吸工程,调整升级原巴黎春天中山公园店和上海马骁路,引进创新互动业态和品牌。推进长宁莱佛士城至轨道交通中山公园站地下通道和二层走廊建设。准备开发中山公园1号门地下空室,实现与长宁南路的地下连接。推广主要商业项目,如亲空宜家购物中心、新华乔蓉和古北soho。
推动消费与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的跨境融合,进一步完善虹桥文化秋季艺术节、购物节、旅游节“三位一体”的节庆运行模式,不断扩大上海长江德国啤酒节、长宁国际半程马拉松等活动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实现购物消费与各种服务消费的相互促进。
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接,探索进口商品年度展销,建设进口商品展销中心,加强高岛屋百货日本馆、上海世贸商城国际贸易年度展销中心、吉胜维邦虹桥进口家具馆等国家馆和专业馆建设,引进高端运营商和专业运营商,突出虹桥国际高端品牌集聚定位。
支持原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延安西路1262号改造,使其成为集办公、商务、活动、酒店、购物为一体的集聚地,汇聚科技、文化、时尚、创意、传媒等高素质企业。实现新虹桥中央花园的全天候开放,围绕文化功能的植入进行深度改造,拓展空空间和载体,引进啤酒节、音乐节、花展等文化时尚活动。加快文化建筑建设,将其建成时尚活动中心和艺术交易中心。
新鸿桥中央花园
充分发挥东华大学、纺织集团、明星空中国媒体的行业领先优势,举办时尚上海活动(围绕东华时装周)、上海创博会、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等时尚创意品牌活动,推动上海时装周模式上海时装展登陆、全球时尚活力指数发布、中国杯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在长宁举行。支持上海电影制片厂整体改造扩建,充分发挥电影制片厂周边的幸福里、英祥星、法华525等文化创意园的创意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方面的作用,重点发展独立制片、影视后期制作、电影节放映等专业服务,形成资源和产业集群。
建立区域名片,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我们的目标:
1.到2020年,时尚创意产业税收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已引进约20家国际国内设计大师工作室和著名工作室。
2.加快虹桥舞蹈演艺集群和长宁音乐艺术圈建设,不断提升“虹桥舞”、“长宁音乐”等区域文化名片的展示和影响力。从2018年到2020年,每年将举办2-4场有影响力的表演艺术活动。
我们这样做:
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三个中心、一个基地、一个平台”的功能,利用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舞蹈学院、上海舞蹈学校四个市级舞蹈艺术团体和学校的集聚优势,打造国际专业舞蹈集聚高地。引进国内外知名舞蹈团、舞蹈机构和舞蹈艺术家落户长宁,探索体现海派文化特色的常驻舞蹈表演。推广舞蹈活动的“雅俗共赏”,举办上海国际芭蕾舞大赛、中国“荷花奖”舞蹈诗歌大赛、D现代舞展、中国街舞大赛等专业比赛,融入更多长宁元素;实施舞蹈艺术普及计划,开展公开舞蹈比赛,吴曼长宁舞蹈季等。,提高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欣赏水平。引进舞蹈图像库和国际舞蹈贸易会议。支持舞蹈艺术、电视节目、舞台剧和表演艺术的原创孵化平台和创作中心,如明星空广场和金汇科当代艺术中心。
构建长宁音乐艺术圈。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音乐资源,与上海广播电台、上海轻音乐集团、上海民族管弦乐团、上海爱乐乐团等专业音乐平台和表演艺术团队紧密合作,并与“smg国家音乐产业园”、“全球音乐中国广播联盟”等多个重点项目深度合作,推动“上海广播节-中国之声大会”在长宁落地。与阿基米德社会音乐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机制,共同打造长宁标志性音乐艺术商业区、音乐艺术绿地和音乐艺术社区。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举办“长宁国际钢琴艺术节”。建立“龙马音乐节”。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空艺术节”,上海世界音乐季,介绍意大利翁布里亚爵士音乐节,波兰肖邦音乐节等。,建立了几个音乐大师工作室,并加强国际音乐和艺术交流。
丰富公共文化的供给。完善区、社区、居住区三级文化设施建设,搭建“公共文化加”产业化、社会化、数字化、区域化、国际化平台,扎实推进“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工程和“一街一品一居一特色”工程,打造二级文化名片,凝聚三级文化特色,提升四级服务效率,增强人民文化认同感。
弘扬红色文化。发掘和保护党建的历史资源。保护和修缮中共中央布尔什维克编辑部和政治局旧址。加强红色文化革命教育。充分发挥上海凝聚工程博物馆和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为中小学开展入团、入队、入党仪式提供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物图片、摄影展览和“红色经典”阅读活动,传承革命精神。继续建设从豫园路到江苏路的红色旅游线路,通过微游和文化地图搜索,将红色纪念点和红色故事串联起来,让市民走近历史,感受文化。
发展上海文化。继续推进豫园路、新华路、五一路等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加强人文历史的展示,进一步深化名人故居文化游、苏合河工业遗产和旧印象文化游、昌宁虎达克建筑文化游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的内涵。围绕刘海粟美术馆和文化大厦,以艺术品的创意展示和交易为重点,打造“上海艺术区”。协助推进程世发美术馆的建设,推动多云轩上海艺术中心的落地。
传承江南文化。支持长宁沪剧的发展。开展沪剧《党员形象三部曲》、《赵一曼》、《青山在唱》、《弄堂宰相》系列演出,创作大型沪剧《园冶》、《董竹君》。推动沪剧表演走进校园和社区,录制沪剧艺术影视产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和完善具有长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体系,开设三个非遗传遗产工作室。巩固江南丝竹、西郊农民画、龙凤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