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50字,读完约7分钟
世界上普遍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正处于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60岁以上登记老年人口占总登记人口的33.2%,长宁区老龄化水平高达35.3%,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老年人口比例高的情况相反,社会养老机构的承载能力和老年人在机构中供养老年人的意愿不高,这意味着在家庭和社区中建立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在社区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上海长宁探索了一套可行的经验。
上海市长宁区区委书记王为人表示,将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融合,加快构建统一的养老需求评估体系,协调资源推进医疗护理一体化,率先探索长宁幸福养老之路。
打破“墙”社区在参与老年社会方面也有优势
“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许多养老院,但是它们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老年人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让社会养老机构的资源辐射到社区和家庭,是长宁的新探索。”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局长张伟说。
社会养老机构床位不足,老年人养老意愿低,意味着老年人的家庭和社区将承担更多的养老功能。然而,养老产业的劳动力成本高,利润空空间小。长宁探索了三种方法,将社会机构引入家庭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为老年人“请进”,打开社会养老机构的围墙,向社区老年人开放现有设施。鼓励养老机构开展日托、护理、助餐、助浴、医疗等社区延伸服务,既能解决老年人的基本日常生活问题,又能利用机构设施和资源丰富精神。
让护理人员“走出去”,突破养老障碍,让居家老人享受专业护理。全职家庭护理人员短缺,但儿童和保姆的医疗保健质量难以保证。长宁鼓励民营护理站的多元化发展,允许专业护理人员开展家庭护理,缓解人力短缺,传播护理知识。
社区养老“寻求合作”,利用财产资源发展社区养老。如何让社区养老机构物有所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长宁采用“物业+养老”模式,鼓励物业利用闲置的空房源和熟悉社区居民的优势,建设社会化社区养老机构。在补贴激励的同时,鼓励物业将养老平台作为生活服务平台,并将增值服务扩展到养老之外。目前,仅新昌宁集团和万虹集团就为各种社区护理设施的建设盘活了近30个闲置资源。
三站合一的屏障弥补了社区医疗资源的不足
长宁路有一个家庭护理站,是由江苏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护理站和家庭护理服务站组成的“升级版”社区医疗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诊断、治疗、配药、体检等服务。一佳护理站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政府项目养老、家政、陪护诊断、24小时全天候陪护等服务。
“我们目前的养老金结构习惯于被称为‘9073’,即3%的老年人是机构养老金,7%是社区养老金,90%是家庭养老金。”张伟表示,养老需要专业医疗资源的介入,老年人大多是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慢性病,单纯的住院治疗不能满足养老的需要。在当前严重依赖居家养老的形势下,家庭实现基于社区平台的医疗护理一体化更为现实和迫切。
长宁探索了"三站合一"的新模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诊疗-康复-长期护理"的连续服务模式,实现了医疗保险网络的结算,弥补了社区医疗资源的不足,满足了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和维护"的需求。仅今年上半年,长宁就为6800名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长宁区今年将在五个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推广医疗护理一体化的“三站合一”模式。
长宁区还在5个社区设立了老年服务中心“康阳站”,配备了健康监测和康复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依托健康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开展老年人健康监测、健康促进和福利服务,年平均服务人数超过6000人。
长宁结合专业社会组织解决医生多点执业问题,将“预防疾病”的理念融入健康养老的全过程,依托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预防疾病”研究中心等区域内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预防疾病”的健康教育,并举办“好中医工作室”、“中医健康之旅”、“日落护理”、“中医惠民服务”等四季健康活动
综合集成发展,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提高养老质量和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长宁建立了基于老年人个体需求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明确老年人的“一个账户”。长宁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如整个地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养老设施的风险评估等。,并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生活条件和不同经济状况的老年人所面临的各种养老服务的潜在风险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本地区的养老“书籍”一目了然。其中,对该区24000名已登记的老年人进行了认知疾病筛查,建立了认知疾病领域医疗保健一体化的全程连锁服务模式。并通过社会力量对小型嵌入式认知护理机构的建设和运营给予资金支持。
在设施建设的支持下,我们将改善老年人的“一张床”。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目前,长宁已协调本地区国有企业盘活30个闲置资源,用于各类养老设施建设,有效增加了养老设施供给。引入市场机制,为部分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有偿装修服务,并编制了社会组织参与客厅老化装修的标准化手册。
以五级网络为支撑,优化养老“一圈”。长宁区各街道、镇将建设一个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至少一个家长护理之家,每4-5个居委会建立一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以及一个标准化的老年人活动室。其中,有物业参与建设的试点项目,基本形成了“街道镇综合服务圈-社区护理服务圈-居住区活动圈-邻里互助圈-家居生活圈”五个圈的“15分钟老人服务圈”
以非正式护理为支撑,完善养老“一环”。在居家养老的背景下,由家庭成员、邻居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非正式养老体系尤为重要。在“老伙伴”方案中,2000名年轻人组成一对,照顾10000名老年人;针对残疾老年家庭护理人员的培训方案已经全面覆盖了街道和城镇;睦邻互助计划建设322个睦邻友好点;成立五个专业的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团队,包括心理健康、急救护理、临终关怀、健康促进和光明行动。
借助大数据为老年人构建“网络”。长宁区将智能养老纳入“十三五”顶层信息设计,投资600万元建设智能养老大数据平台,构建敬老卡服务联盟,建立全区统一的养老服务呼叫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主动关怀、便捷服务、“一键式”和“24小时”紧急救助。建立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全过程监控系统,实现服务过程的可视化、数据化和报告化。长宁还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养老服务”企业落户,积极推动智能健康养老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帮助智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上海友康科技是一家智能养老的专业企业,为长宁养老信息化提供了国内领先的高科技平台,成为上海未来推进智能养老的模板。
张伟表示,希望长宁县今后能弥补养老事业发展的不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最终在属性上形成公共建设和私人建设相结合,在服务对象上满足全方位需求和多样化需求并存,在地域分布上平衡东、中、西部养老机构布局,为老年人尊严、优雅地步入老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