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7字,读完约7分钟

据长宁区新闻:上海的“长宁区地名”有这样一个记录:“1911年,工商所的公共租界越界修建道路,以著名的园林‘豫园’命名,位于常德路交叉口的东端。”这就是“豫园路”的由来。

站在豫园路和定西路的交界处,向东看,路不宽,全长2775米,从东到西横跨长宁区和静安区。然而,在这条看似普通的道路上,大约有50座大大小小的历史建筑。

春天是明媚的,同事霍柏先生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豫园路并不常见。它充满了中国百年红色历史,蕴含着百年法治记忆。

漫长的岁月

法治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在通往和平的道路上,豫园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斗争。它见证了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见证了纯洁高尚的光辉灵魂...

豫园路建于1918年,但实际上,早在19世纪60年代,豫园路的通车工程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公共租界尚未形成,英国殖民者占领了静安区。为了方便运送士兵,英方要求清政府开辟一条道路,于是他们选择了这条靠近苏州河的小路,并开始修建跨地区的道路。

长宁百年愚园路的法治记忆

有些人看中了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商业前景,开始买地建房,包括康有为和美国著名企业家洛克菲勒。

当时,豫园路虽然离租界很近,但不在租界的管辖范围内,因此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洋中杂处”现象。"社会上所有的三教九流都可以在这里流动."霍柏说:“这也为各界爱国人士的交流和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据文献记载,孙中山先生经常在豫园路上散步;中共第一、二代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共产党人周恩来,其他地下党领导人,民主党员杜中原,都曾在豫园路居住或迁居。

其中,杜中原与豫园路的关系最深,他与豫园路的缘分延续了两代人。20世纪30年代初,杜中原住在豫园路1075号,广泛参加爱国运动,并在此结识了周恩来。

尽管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追击,他仍坚持艰苦的抗日活动。1937年,与张学良、杨虎城保持密切联系的杜中原促成了Xi事变。

”仲勋曾经评论过杜中原。没有他,Xi事变可能不会发生,共产党的抗战道路可能会更加曲折。”霍白告诉记者。

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急于在新疆办学校的杜中原在反动军阀的手中死去,他的妻子侯和三个孩子也相继被捕入狱。

侯于之,杜中原的妻子,是一个传奇的女人,不得不提。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法学博士。她曾在燕京大学、北平大学和冯勇大学法律系任教,并著有《刑法》。抗日战争时期,杜中原在日本留学期间,利用其在日本上层社会积累的社会地位,帮助丈夫开展抗日活动。

长宁百年愚园路的法治记忆

解放后,侯,一个儿子和两个女人,谁遭受疾病,选择返回豫园路,一直住在这里。今天,侯的两个女儿都是老人了,但她们仍然住在这里。

“杜中原的两个女儿从那时起就一直致力于创办企业,以实现他父亲以工业救国的理想。”霍柏说,他们继承了杜中原的陶瓷工业,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如霍柏先生所介绍的那样,今天的和平与稳定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由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民和无产阶级战士杜理科·中原及其家人创造的。

所需种子

霍柏也很老了,他一家三代在豫园路住了70多年。1946年,他的祖父和家人搬到尚未解放的豫园路,在上海海滩经历了从动乱到解放的过渡。

解放战争时期,豫园路是民主党派的主要活动阵地,他们主要聚集在豫园路1352弄的连安广场。

廉安广场建于1926年,是一座独立的花园洋房,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解放前,它可以说是豫园路以西的一条高街,但在当时,它实际上是蒋介石囚禁民主党派的地方。

鲜为人知的是,在民主党派的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在这里举行。当时,NLD中央委员沈钧儒、石良、张澜都在这里工作。

在这里,共产党还秘密地联系了民主党派,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的斗争。

事实上,以沈钧儒为代表的民主党在救国的方向上始终与共产党保持一致。1936年,NLD的创始人之一沈钧儒推动成立了救国会,即以石良、张澜为常委的救国会。

救国会一致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到国民政府的镇压,引发了轰动一时的“七君子”事件。沈钧儒等人最终被释放,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全国人民和中共中央的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沈钧儒和各民主党派虽然被困在连安广场,但仍秘密作战。在丈夫吕殿东的帮助下,石亮从国民党手中救出了许多爱国者和共产党人。

解放前夕,在爱国者的帮助下,沈钧儒、石良、张澜等民主党派被共产党解救出来,并于1949年赴北京参加开国大典。

和平的时代终于到来,以沈钧儒、石良为代表的主要法学家终于可以在法治建设中发挥作用。

沈钧儒就读于日本政法大学,出生于政法系;石亮曾是一名律师和法学家,在上海成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钧儒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得到了建立和完善。石亮曾任第一任司法部部长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在她的推动下,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诞生了。

长宁百年愚园路的法治记忆

[/s2/

解放后,长宁区政府设在位于豫园路的连安坊。随后,中共长宁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局相继落户豫园路。

"为什么政法机关聚集在豫园路?"记者有点好奇。

“具体的原因,没有人去研究,也许是因为这条路有着深厚的法治历史遗产和记忆。”霍白笑着说道。

长宁区政法机关在豫园路工作期间,创新了一系列可以推广和复制的全国性经验,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法治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未成年人检察司法工作。

1984年,长宁区人民法院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所少年法院;1991年,长宁法院率先尝试由少年法院受理所有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案件;2007年,长宁法院少年法庭正式全面受理少年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2018年7月,长宁法院被确定为上海市少年家庭案件“二合一”审判模式的四个试点单位之一,少年家庭法院正式更名为少年家庭案件综合审判庭。

长宁百年愚园路的法治记忆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该院后来创办了长宁区“儿童家长学校”,并建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干预机制、家庭调解机制,开展社会关怀,逐步探索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少年法院成立两年后,长宁检察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年检察队”,这是少年刑事检察科的前身。去年6月,未起诉科以7个检察部门的名义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自长宁检察院迈出专业探索的第一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各地检察院开始设立非检察部门,尝试探索新的制度。

多年来,长宁始终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不断发展。2008年,他处理了首例监外处决未成年人的案件;2010年,受理了第一起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上诉案件,受害人是未成年人的成人刑事案件;2011年,有人建议法院适用中国第一个禁止令并予以采纳;2012年,长宁未经审查探索确立的“逮捕、起诉、预防”工作模式,被最高检察机关认可,成为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规范模式...

长宁百年愚园路的法治记忆

20世纪90年代,长宁区公安稽查部门一个个搬离豫园路,但这条路上的法治记忆是不可磨灭的。

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正在盛开,就像有百年历史的豫园路。如今,中国已经吹响了全面推进法治的号角,即将迎来中华民族“两百年”的伟大复兴。豫园路和所有中国人一定会再次体验和见证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长宁百年愚园路的法治记忆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4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