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46字,读完约11分钟
[“长寿康宁”精炼记录]
据长宁区消息,住在新井六村的赵阿姨最近改变了生活习惯。她过去热衷于在大医院排队接受检查。现在她经常去位于北宇路84号的北新泾街道社区为老服务中心量血压和做日常检查。虽然这里的建筑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米,但只要一进大门,被几个花箱隔开的小花园和放置在室外走廊的四类垃圾桶,就让这个刚刚运营一年的社区充满了老服务中心的生活氛围。
2018年,长宁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5.49岁,比上海居民高1.86岁。对于地处上海中心城市的长宁来说,如何让每一位老人安度晚年,如何让“寸土寸金”在为老人服务中发挥“寸金”的价值,确实需要动脑筋。
养老金规划正在进行
长宁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西部,面积37.19平方公里,注册人口58.1万,实际人口77.3万。截至2018年底,全区10个城镇共登记60岁以上老年人213,700人,占登记总人口的36.9%,是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地区之一。
为了积极应对区域人口深度老龄化的形势,长宁区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并率先在中国推出了“幸福养老指数体系”。长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推进国际精品城市建设。2017年,制定了《长宁区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将各类养老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规划,并预留养老设施建设用地。在此基础上,年底,长宁被列入第二批全国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和全国智能应用示范基地。
2018年,长宁县率先颁布了《上海市养老服务“质量+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养老服务放在与教育、卫生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在民政部开展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评估中获得第一名。
随着养老政策体系探索的深入,2019年,长宁县开始完善专项规划,以规划为指导,根据本地区老年人口分布情况,优化养老设施布局,力争到2020年新增老年床位1100多张,新增护理床位1964张。建成37个老年日间服务中心、12所老年护理院和6234张老年病床,逐步形成长宁的“东、中”
巩固养恤金制度的多方向政策
长宁区一向善于将工业发展与城市公共管理结合起来。在养老服务方面,它还关注机构和社区的融合与发展。长宁区民政局局长张伟介绍,自2018年以来,长宁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支持养老服务向社区延伸、鼓励“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在长宁系统化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养老人才建设等13项区级政策。
近年来,长宁区委、区政府、区民政局等部门积极协调本地区国有企业,盘活30个闲置资源用于各类养老设施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据报道,长宁区所有公共养老机构和60%的私营养老机构都提供了诸如日托、膳食援助、洗浴援助和医疗援助等扩展服务。30多个嵌入式养老设施,通过支持房地产公司和其他社会力量,利用社区闲置的住宅建筑改造了小型养老服务设施,提供综合和一站式服务,如养老咨询、临时养老、膳食援助、医疗援助、紧急援助、旅行援助、洗浴援助、电梯安装咨询,并惠及老人院。
在人才培养方面,长宁区制定并颁布了《关于2018年加强长宁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设立养老领军人才队伍专项资金,率先在上海设立全额资助的大专和中专养老人才班,对1个新建养老培训基地和4个新建培训机构给予奖励和奖励。据估计,到2020年,平均每年将有1000人接受各种老年护理人才的培训,全区社区居家护理人员将增加52%。
今年,长宁区出台了《关于提高长宁区老年人膳食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除了分别给予低收入和低收入老年人4元和2元的食品补贴外,还为该区使用老年卡吃饭或送餐的老年人提供每天一餐的补贴。每顿饭补贴1元的优惠待遇,扩大了老年人膳食的市场化供给,满足了社区老年人个性化、高品质的饮食需求,努力使餐饮服务更加香浓。
打造“15分钟的老服务圈”[S2/]
为了应对中心城区资源短缺、老年人人口密度高、居家养老需求普遍等问题,近年来,长宁区在每个街道镇建立了一个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和两个以上的老年护理之家。此外,每4-5个居委会也有一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每个居委会都建有标准化的老年人活动室。
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616个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老年护理设施,包括7个老年服务中心、22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13个老年护理之家、323个社区点、54个助餐点、197个社区护理站和老年人活动室。华阳路街道率先试点社区嵌入式养老,积极探索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今年,长宁每个街道镇至少将有一个新的老年人用餐点,基本形成“五位一体的街道镇综合服务圈-社区护理服务圈-居住活动圈-邻里互助圈-家居生活圈”的15分钟老服务圈。
根据《长宁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近年来,长宁区进一步推进“配送服务”,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协调本地区国有企业盘活30个闲置资源用于各类养老设施建设,推动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融合发展。机构资源扩展到社区。该地区所有公共养老机构和60%的私营养老机构都提供日托和膳食援助。同时,长宁以推进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客厅-社区-街区”的新模式。自2012年以来,政府资助了1258个低收入和低收入老年家庭进行老龄化或无障碍改造;2018年,选择了七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并根据当地情况增加了休闲空客房、无障碍通道和电梯。北新泾街道和新泾镇也开展了老年社区改造试点项目。与此同时,长宁区在适宜老龄化改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家庭养老床位的市级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专业养老服务“搬”回家的新模式。
[引入社会服务,为老年人打造特殊品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在老龄化的上海,如何培育养老产业的蓝海市场,是财政投入、方案设计和社会服务不可或缺的。因此,近年来,长宁区鼓励和支持一批新建养老机构通过委托管理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在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运营中打造“深宁园”品牌,通过公共建设和私人运营与专业机构合作,优化日常运营和功能拓展。
在此基础上,长宁区国有企业率先进行技术和管理转型,探索“产权+养老”的创新服务。时任上海新长宁辉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张锦秀表示,随着上海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以物业管理和房屋维修为主的传统物业公司面临着迫切的转型需求。
新长宁集团便于2016年6月成立上海新长宁辉生活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研发惠家居家服务,帮助老年人“养老”,惠餐餐服务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惠护理安老之家保护了老年人“呼吸为老”,惠换家安老之家使老年人生活“无障碍”,这一新模式一问世,就被居民普遍认可。从2016年6月到2018年7月,“新长宁慧生活”应用有9万用户。
长宁区作为全国第一个“互联网加生活服务企业”创新试验区,也通过配套政策吸引了华严方萌、陈迅科技、易佳、西岳、福寿康、中国联通、东软西康、友康等一批“互联网养老企业”。从老年大数据智能平台建设、老年活动室功能优化、痴呆老人及家庭支持、智能家居安全、困难老人慢性病管理、
[振兴数据资源,促进智能养老]
北新泾街道的社区融入了老服务中心,二楼的“康阳站”引进了多种智能检测设备,可以准确检测和采集老年人的体重、血压、血氧、骨密度等身体数据,也可以对长宁区的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智能养老,结合甲等医院专家远程会诊,社区老年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预警-检查-咨询-康复”的医疗保健和信息护理。
长宁市是中国较早打破部门壁垒,率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护理站、家庭护理服务站等“三位一体”的社区医疗护理服务模式的城市。2019年上半年,该区为10,000多名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保健服务。其中,5个社区成立了“医疗站”进行旧服务中心的创新,依托本地区13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与保健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65岁以上老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已超过85%。
“康阳站”到底是什么?据长宁区民政局称,社区保健站集成了多种智能设备,包括一个大数据平台,用于检测身高、体重、身体成分、血压、血氧、骨密度等项目。居民可以通过社区“健康小屋”自主选择体检项目,包括自助健康检查、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筛查等。相关检测数据也可以同步到民政智能养老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为了进一步提高居民的获取感,除常规监测项目外,长宁居民还可以定期享受大型设备的疾病筛查,包括移动超声、远程心电图、眼底筛查、动脉硬化等疾病。“杨康邮政站”通过设备、平台、服务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和服务能力,建设健康快乐养老的老年综合服务中心。
同时,在智能养老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长宁区针对养老服务“不清”和“找不到”的现象,依托智能养老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区9街1镇社区养老顾问全覆盖。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来自11个咨询点的73名养老顾问为全区近40万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智能咨询等服务。全区还建立了统一的养老服务呼叫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主动护理、社区志愿服务、便利服务、“一键式”和24小时紧急救助等服务。
自2018年以来,长宁在新华、华阳等五条街道开展了认知友好型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上海完美老年服务中心和上海一佳养老服务中心为项目承担者,通过在社区建立“记忆家园-社区认知家庭支持中心”,探索形成认知疾病的层级式全连锁服务模式。
顾冬雪是90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家庭顾问。平时,她主要驻扎在“景美虹桥记忆之家”,为周边社区的认知患者家属服务,重点对老年人进行非药物干预培训。小姑说,认知家庭的情况相对特殊和复杂,有时他们确实感到困难。“但更多的时候,我会得到一种特殊的温暖和感动。”
最近给小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68岁的罗叔叔和他的爱人邵阿姨。罗叔叔是一位有认知障碍的老人。2015年,他被诊断患有血管性认知障碍,由妻子邵阿姨照顾。在第一次拜访老罗之后,小谷回到社区健康中心,向他的前辈请教。之后的每个星期,小姑都会定期去罗叔叔家为他进行干预训练。
“我们所做的干预和游戏不是为了完成或取得完美的分数,而是为了让病人得到锻炼。如果不能完成也没关系。”在这样的思想和信念的支持下,老罗的处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最明显的变化是,小姑带他完成了一场干预训练赛后,老罗非常高兴,说了声“请”,而不是通常的“谢谢,再见”。“那时,我和邵阿姨在一起很开心,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有意义。”她说,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以这种感动和使命感服务更多有认知的家庭,给老年人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生活上的改变。
自2018年6月以来,在上海经纬中心和市疾控中心专家的指导下,长宁区三条试点街道的约24,000名老年人接受了三种不同方式的筛查。在江苏路街道开展了约17000名老年人的综合筛查,并从华阳路街道21个居委会中选取了5000名已登记的老年人作为筛查对象。在社区医生和健康档案的帮助下,虹桥街对1900多名老年人进行了筛查和评估。下一步,长宁将与民政局和专业机构合作,从基本建设要求、全程服务要求、环境友好建设要求和保障机制六个方面提出认知友好社区建设标准,为更好地推进认知友好社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