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0字,读完约4分钟
2018年,上海市长宁区获得第四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成为中国第一个业绩突出的示范区。21日,记者从长宁区政府了解到,自去年7月正式提出包括65项任务和推进措施的创建计划以来,迄今已完成60个项目,完成率达92.3%。
描述:中期推广会议现场/记者林伟照片
建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先要有高质量的文化设施。在第三方专业组织最近对公共文化场所满意度的评估中,公民的满意度达到97%。近年来,长宁区先后建成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虹桥艺术中心等重大市级和区级项目。区域内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由10个市级场馆、6个区级场馆、10个街道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183个居住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四级网络实现全覆盖。目前,区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9万平方米,人均面积0.29平方米,远远高于“十三五”期间上海人均0.18平方米的标准。
借助新技术和网络实现全覆盖,长宁建成了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据库,实现了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向公园、商业区、建筑和社区分发30个数字阅读器,以支持公民在线阅读电子书。区图书馆引入了多媒体智能服务系统,包括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微型智能图书馆和智能预约书柜,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
图片说明:刘海粟美术馆/长宁区信息办公室提供
描述:由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长宁区信息办公室提供
有了高标准的文化设施,可以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精确和多样化。为此,长宁区制定了《长宁区公共文化资源集散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在线服务平台,实现了供需双方更加便捷、准确的“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截至目前,共招募了137个社会主体,选择了511个参与项目,专家从120个单位中选择了345个项目,进入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的供应菜单,根据需要直接订购,覆盖全地区四级设施网络的100%。
此外,我们将大力推进区政府的实践项目,即“四进千文化惠民”和“易慧长宁艺术推广项目”。全区各级公共文化场所定期为特殊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该地区共招募了2086名文化志愿者和23个文化志愿者团队,四个层次的供应已经扩展到建筑工地、工厂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的地区。
在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长宁在群众文艺创作水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2018-2019年,长宁区共有13件作品在“上海之春”新艺术家新作展中获奖,其中器乐作品《何鸣》获得第12届中国艺术节第18届“明星奖”,取得历史性突破。长宁沪剧团和李俊京剧院以先进典型人物为基础,创作了沪剧《赵一曼》、《青山唱腔》、《弄堂宰相》、《现代京剧社会医学》、《仁者医》等作品。艾黎总理受邀参加由中宣部和文化旅游部联合主办的“2019全国基层学院剧展”,观众反响热烈。
描述:长宁区信息办公室举办/提供各种文化活动
另一方面,在推出“上海文化”品牌和塑造“长宁文化”特色品牌的引导下,长宁区通过广泛的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域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打造“虹桥舞”品牌标识,联合主办中国“荷花奖”舞剧展评演出和上海国际芭蕾舞大赛,引进两个著名舞蹈工作室,丰富“舞/舞”
长宁除了在发展区域公共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质量和效率外,还将创新成果,影响长三角地区,形成区域联动的放大效应。
2018年10月23日,长宁区率先建立了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今年3月,上海与长三角地区首次公共文化旅游产品采购会议跨区域召开,城市区域共同努力,长三角区域联动。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首次联合展示,整个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链首次集中。共有240家参展商、1500名采购商和10000多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会议,现场交易意向达1037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