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9字,读完约4分钟
3月11日上午9点,住在古北国际花园的意大利居民安吉拉·布鲁辛诺(Angela Brucino)来到小区门口,穿上保安交给的“和平志愿者”背心,开始学习如何使用测温枪。这是安吉拉第一天在社区大门站做志愿者。此前,她还翻译了意大利版的住宅区防疫宣传。
描述:安吉拉(左)为社区游客测量体温
然而,就在她“新工作”的前一天,意大利刚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城市关闭。一起值班的虹桥街荣华小区的秘书秦很关心意大利的情况。安吉拉用英语回答:“我的意大利朋友们很想知道上海是如何应对这种流行病的。”这是他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担心。”
当记者在古北国际花园小区门口遇到安吉拉·布鲁西诺时,她刚刚穿上志愿者背心,练习测量手腕温度。"测量时靠近一些手腕."“好的,我明白了。”一听到保安的指导,安吉拉立即用简单的中文回答,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
刚过9点,一辆私家车驶进了社区大门。保安示意对方停下来,出示社区通行证,然后向安吉拉挥手。“嘿,今天是外国人来量体温。”“是的,是我,哈哈。”为主人量完体温后,安吉拉没有忘记用中文说“谢谢”,主人也幽默地回应道。“外国人来帮助测量体温。每个人都非常重视它。再见。”
安吉拉现在是全职妈妈,照顾三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四年前她和丈夫一起来到上海。这个来自意大利都灵的女孩已经分别在东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的中文。“我的中文不好,会有一点点。”平日在社区里,每当和中国邻居聊天时,安吉拉都会谦虚地回答。
疫情爆发后,安吉拉很快发现自己和邻居的生活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月30日从意大利探亲归来后,荣华小区一秘洪升联系了她。一方面,她和她的家人被要求观察他们自己的健康,同时,她问她是否能帮助翻译意大利语版的《传染病防治通知》。
当时,海外疫情尚未爆发,但考虑到居住区有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0名海外居民,从事涉外社区工作十多年的洪升敏锐地意识到,疫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做好准备。因此,安吉拉参加了荣华小区的涉外防疫服务。起初,只有简单的翻译和咨询。直到二月底,意大利疫情急剧转向。安吉拉想念在意大利的亲戚朋友,主动问洪升:“上海的情况怎么样,社区的情况怎么样,需要我帮忙吗?”
描述:住宅区的秘书洪升(右)向安吉拉介绍了最新的防疫措施
触动安吉拉的是一天下午孩子们的一个问题。"妈妈,今年夏天我们还能去意大利过暑假吗?"“现在还不能安排,现在有特殊情况。”“它和中国一样吗?”“中国现在好多了,但意大利不是很好。”安吉拉告诉记者,如果疫情没有发生,她会每天早上一步步送孩子上学,然后去徐家汇交通大学校园上中文课,下午接孩子回家,或者参加课外活动。然而,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暂时成了人们的期望。
说到这里,碰巧路过社区的洪升来到安吉拉和记者面前。“安吉拉,你认得我吗?”透过面具,安吉拉在和洪升打招呼之前认出了它。“中国有句谚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现在我们只能用‘窗口’来识别对方。”洪升问安吉拉,意大利语里是否也有同样的说法。“是的,我们说‘眼睛是灵魂的镜子’。”
不经意间,中国和意大利的文化交融在普通上海社区的入口处,这两个有着丰富文明史的国家正经历着同样的考验。当记者离开时,安吉拉用英语“征服”来为抗击疫情的斗争欢呼。“我希望下次志愿向我的邻居介绍意大利文化。”欢迎大家来到意大利。我负责推荐有趣的地方。”
在上海,外国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充当“翻译”或“温度计”。他们将教在国内被孤立的同胞使用“美团”和“饥饿”;他们和物业经理是“兄弟姐妹”,就像一家人;他们担心自己国家的疫情会影响中国邻居对自己的态度,但他们欢迎的是上海的“叔叔阿姨们”“我们一定要加油!”当居委会干部试探性地问“你愿意为社区做贡献吗”,他们甚至说:“不要把我们当成‘外国人’,我们是这里的居民。”
上海的外国居民第一次和中国人一起经历了这种流行病,现在他们从中国邻居的同情中感受到了力量和关怀。上海社区干部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获得的这些热心的“外援”,也为这座城市抗击疫情增添了一股坚实而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