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6字,读完约3分钟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上海徐汇区凌云街梅陇三村一个有着“七年历史”的“下水道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这一“僵局”今年得以解决,是依靠基层治理创新中的“共治平台上的自治”。

在当地的街道党工委,当谈到基层自治这个故事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论它:如果你简单地“让居民说自己的话”,它往往会成为一个“束之高阁的结”;如果我们简单地自上而下地确定一个“计划”,它通常是“试图做好事”,但却得不到赞许。基层自治既不是无轨电车,也不是货车拖车。

徐汇打造基层小区综合治理模式:问需于民

居住区的综治干部吴晓东是这个“下水道死结”的协调人。他说,梅陇村需要进行下水道改造的36栋建筑都是90年代建造的多层售后公房。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水道管道被堵塞,楼上的下水道经常“回水”。七年前,政府拨款进行彻底改造。然而,在听取居民意见时,楼上的居民要求改变,而楼下的居民坚决拒绝改变。双方的要求完全不同,这成了一个没有解决办法的“死结”,计划不得不搁置。

徐汇打造基层小区综合治理模式:问需于民

今年,下水道改造计划再次被提出。考虑到潜在的矛盾,在住宅区总党支部的领导下,与参与污水管改造的住宅运营党支部和住宅建设单位共同搭建了“污水管改造”的讨论平台。讨论平台每周五召开一次“例会”,各方将居民和建设单位在项目中反映的问题放在讨论平台上协商解决。

徐汇打造基层小区综合治理模式:问需于民

在议事平台的“议事录”中可以找到一系列“该做什么”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居民不能在这里敲门,在那里挖,他们该怎么办?在施工单位之间,这部分已经完成,但是如果那部分还在拖呢?如果居民提出额外要求,我该怎么办?小区党支部书记尚燕华认为,居民有居民的利益,建设方有建设方的利益。“任何被卡住的链接都将导致项目被阻止”。

徐汇打造基层小区综合治理模式:问需于民

在“共同治理”的平台上,首先要通过协商形成一个“大方向”,然后耐心地寻找“如何做”的问题的答案。楼上的居民认为楼下的“内天井”是公共的,井盖上的违章建筑应该拆除。楼下的居民认为楼上的居民经常把垃圾扔进“内天井”,而楼下的居民出于无奈而建。最后,楼上的居民承诺今后不再乱扔东西。结果,双方达成了谅解,项目得以启动。对于担心工期长、影响生活的居民,应在讨论平台上与施工方讨论新方案,以减少开挖面积,大大缩短工期。

徐汇打造基层小区综合治理模式:问需于民

上海市徐汇区正在构建基层社区综合治理的“徐汇模式”:以民为本,自主创新,依靠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将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利益分歧转化为社区治理问题,有序引导居民全程参与社区自治事务。通过协商和对话,我们可以找到多重利益的最大公分母,打开“怎么办”的“问号”,解决多年未解的“死结”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徐汇打造基层小区综合治理模式:问需于民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3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