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8字,读完约5分钟
人们是否能在不受空影响的情况下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逐渐成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策展人争论的核心。
说到上海外滩,人们自然会想到世界建筑博览会集团。上海的西岸怎么样?
日前,建筑师刘依纯与当代艺术家徐震在衡山河池展开了一场对话,话题集中在位于徐汇河畔的龙美术馆(西岸博物馆)的刘依纯设计作品上。
智湖的一些网民曾经这样评价这座毗邻黄浦江的公共艺术博物馆:在艺术博物馆里,艺术是主角,建筑是主角。的确,包括龙美术馆和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在内,越来越多的公共美术馆都是独一无二的建筑。然而,在这样一个地方,人们能否不受空的影响而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正逐渐成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策展人争论的核心。
刘依纯在对话会上。图像来源:衡山河池
从城市废墟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博物馆
龙美术馆于2014年3月正式开放,这是西岸“美术馆大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博物馆的原址是北票煤矿公司码头的煤斗,现已保存在艺术博物馆。刘依纯自己的说法更直白易懂:“龙美术馆的新楼是老建筑的‘长’。”旧建筑指的是煤仓的废墟。
北票码头,上海港第一个水陆联运码头。照片来源:西岸集团
根据徐汇龙华街提供的资料,北票码头建于1929年,是北票煤矿公司投资建设的两座浮船坞,全长1.2公里。1956年,上海港务局将北票码头改造成上海第一个水陆联运码头。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北票码头承担了上海龙华地区的煤炭供应和水铁转运任务,还承担了上海工业生产和生活用煤的装卸和储存,以及江苏、浙江和福建的煤炭转运任务。
北票码头改造前的“煤漏斗”照片来源:西岸集团
因此,设计龙美术馆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码头的煤斗,已经成为工业废墟,将完全融入美术馆的设计之中。
"第一眼看到这个煤漏斗,我就想起了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刘依纯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遗迹对今天工业遗迹的再利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人们生活在清水混凝土的废墟中时,他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当许多人从龙美术馆的展览回家时,他们会清楚地记得一件作品在展厅中的具体位置,这与传统的“白色盒子”艺术空不同,在那里每个展厅几乎都是前一个展厅的复制品。
然而,许多策展人最初对这座内外都是混凝土风格的艺术博物馆表示担忧,并认为与白色墙壁相比,灰色墙壁可能会干扰艺术品的展示,尤其是绘画。刘依纯透露了一段插曲:“事实上,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每个人都认不出具体的风,我可以接受,如果它真的被漆成白色。”然而,混凝土墙最终显示出了理想的效果,这座“积满灰尘”的艺术博物馆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改建后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外景
由普通人和艺术家激活的城市区域
任何去过龙艺术博物馆(西岸博物馆)的人都会表达同样的感受:空的房间真的很大。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33000平方米的总面积中,地下空厅占了25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只有4600平方米,艺术商店和餐厅除外,其中一楼3600平方米,二楼1000平方米。
朗美术馆(西岸博物馆)空室内
使艺术博物馆在视觉上透明的实际上是覆盖大面积的伞拱结构。“空拱门会给人一种无边界的视觉感觉,但拱门的弧线仍然不胖不瘦。”刘依纯说。
然而,过大的空视觉空间也给艺术家带来了麻烦。许真说,很多在龙美术馆(西海岸博物馆)举办展览的艺术家都对他“吐口水”,美术馆a区过高的室内空厅让观众很快被建筑本身吸引,从而忽略了展出的作品。在他的个展中,徐震试图将几个雕塑重新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大型装置放置在展厅中,不仅填满了巨大的空展厅,还突出了作品的重点。
独具特色的空展厅吸引了龙美术馆的众多目光
"建筑的角色是作为一个消失的容器还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在胡志从事建筑专业的网友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建筑设计本身,但它确实是公共艺术空厅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让当代艺术和建筑展示得更大众化,而不是过去一些艺术爱好者的乌托邦。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卢兴华表示,美术馆有四种主要的资源模式,包括革命纪念馆、公共租赁、个人捐赠和基金会维护。代表性的场馆有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其中,卢浮宫于1793年8月1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使其成为现代公共艺术画廊的原型。
如今,公共艺术博物馆的定义涵盖了艺术装置、聚会、公众参与场所、网站、博客以及其他线下和线上的空房间,艺术博物馆本身的功能已经超越了艺术展览。“在徐汇河畔,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穿着奇怪衣服的人。龙美术馆建成后不久,时尚杂志和淘宝店主将同时拍照。”刘依纯说,现代公共艺术博物馆对参与者没有限制,这是当代城市文化包容性的体现。黄浦江畔奔跑和遛狗的市民和艺术家的和谐共处,再次激活了上海历史上的黄浦江。
对话会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