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7字,读完约4分钟
情景喜剧《印象1978》把观众带回了40年前的夏天,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一切都要高速发展;《小城故事》让人感受到江南老街的魅力。就像漕河泾老港的流水,诉说着过去40年的沧桑...
申家寨(现华富小区的前身)原是漕河泾社区的一个自然村,位于轨道交通三号线漕溪路站东侧。50年代初,村里只有33户人家,50多户人家,有沈、金、石、唐四个姓。村里的总人数约为300人。”最近,在中国中学的礼堂里,漕河泾社区申家寨的土著人沈宝荣告诉观众,漕河泾社区自40年前的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2017年社区综合改造工程改变了社区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居民生活更加安心。在街道党工委和办公室的关怀下,光明工程、二次供水改造等惠民工程相继竣工,社区安全管理和
漕河泾建于明末清初,后成为上海县五大镇之一。1984年归徐汇区管辖,2001年撤镇建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漕河泾加速发展。经过近40年的新建设,它已经成为徐汇中部崛起的一个新的现代坐标。
“有一种清脆悦耳的声音,这是人类获得的勋章;有一种精致而安静的声音,那就是涓涓细流和潺潺的想象,而这种想象的终点就是我——漕河泾河……”当天,上海著名表演艺术家丁建华的朗诵正式拉开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陆晓慧,区武装部政委邹小兵,军区驻沪军事代表办公室政治部主任雷增文,区文化局、漕河泾街道主要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代表,社区文明使者代表参加了活动。
整个活动分为三章:“印象40年”、“经验40年”和“见证40年”。通过社区居民、建筑白领和1978年系列漕河泾人物,讲述漕河泾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漕河泾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飞跃。著名主持人刘宁用智慧和幽默向观众展示了1978年这群人的人生经历:1978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特殊的一年,有些人出生在那一年,有些人在那一年参加工作,有些人在那一年入党,有些人在那一年结婚。他们生活中的特殊日子都与1978年有关,也与漕河泾有关。
1978年出生于漕河泾,在漕河泾学习长大,在漕河泾工作。在她的记忆中,漕河泾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小镇。“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背着书包走在这条老街上。我对此非常熟悉。我闭着眼睛也能走完这条街。从我家到学校,我会依次经过漕河泾大桥、杂货店、漕河泾电影院、酱油店和小吃店。
“1978年,我怀着美好的理想,在沧州市第四无线电厂当了一名电子国企工人。通过在业余时间努力工作和学习法律,我很快成为工厂的骨干。”刘艳芬1978年参加工作,现任漕河泾街道社区党委副书记。1992年调任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镇,担任司法助理兼民政科长。在2005年台风“麦莎”期间,为了居民的安全,她毫不犹豫地跳入齐腰深的水中,为居民关掉了电源开关。“当时,她根本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只是想确保人们的安全。”。2006年,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她以全市10人的成绩获得了上海市民政局的最高荣誉和“上海第三志愿牛”奖。
“我今年70岁,在漕河泾已经住了27年了。我亲眼目睹了漕河泾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杨少奇的记忆中,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科苑新村当时的居住环境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脏乱不堪”,商业网点少,公交车班次长。“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1995年,上海第一条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随着地铁的开通,周边居民出行方便,发展日新月异。超市银行遍地开花,特色街区一个接一个形成,中高档商品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和医院的软硬件档次不断提高。
“漕河泾”的故事是由“漕河泾人”讲述的。从1978年到2018年,这40年对漕河泾来说只是一个百年历史发展的时期,但对漕河泾社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过去40年的巨变给在漕河泾出生、长大、工作和学习的漕河泾人带来了巨大的情感。从以前的烂泥地到现在的高楼和徐汇中城,漕河泾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前进和变化,准备等待更好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