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7字,读完约3分钟
加快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见”的法治商业环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帮助民营企业“加速运行”,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12月7日举行的首届漕河泾开发区法治论坛上,来自徐汇司法局、上海市金融法院、徐汇区人民法院、上海市法学会、上海市经贸调解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园区内主要企业近百名领导和法律人员,围绕新形势下企业合规管理的新问题和法律应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以及营造法治商业环境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政府如何制定合理的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企业如何积极行动,培养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利益诉求的习惯和信念。
与会者提到,一流商业环境的几个关键词----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测性----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可以说,商业环境评价指标的第一要素是法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个人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企业经营领域出现了许多纠纷,这就需要大量的行政成本、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
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2013年至2017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8896.7万件,审结案件20.2万亿元,分别增长58.6%和144.6%。上海交通大学开元法学院副教授赵秀菊在会上也表示,2017年,全国法院审结的一审案件数量大幅增加,与2016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其中商业案件超过1600万起。
在交易中,mobike的负责人也表示,mobike每天有1.2亿次骑行,这意味着有1.2亿次交易,而且一年有数百起诉讼,金额非常大,其中很多是几十美元的诉讼,分散在全国各地。一个用户忘记关锁,继续充电。莫比克向他收取五美元。他认为莫比克只能收他一美元,因为这四美元,莫比克被起诉到南京法院。
与会专家表示,在建设法治商业环境的过程中,法律不仅要高高在上,还要深入人心,成为触手可及的工具和手段。从政府、企业到司法领域,我们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形成一个公平、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除了“上法庭”,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仲裁和调解在解决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专家说,中国有几千年“调解”的历史背景,但目前做得最好的不是我们。美国、英国和欧盟已经使调解更加专业化。
漕河泾开发区是中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也是上海乃至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和创新源。根据对往年数据的统计分析,仅去年一年,就发生了100多起知识产权和经济纠纷、600多起劳动纠纷和4000多起消费者纠纷。
会上,红梅街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尝试备受关注。今年,红梅街道党工委会同区司法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等力量,针对曹开发区中小企业多、内部法律力量不足的特点,成立了“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联合调解中心”,使各方专业力量“融入”社区。通过这一专业的“调解生态系统”,该地区近4000家企业和20多万名员工可以在公司门口和家中享受到普遍、准确和高质量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
红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表示,用法是最好的普法手段,普法服务已成为普法课堂,促进园区内每个成员自觉守法。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的创造,成为塑造法治商业环境的坚实基石。
另据了解,针对网络经济下出现的新问题,“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联合调解中心”将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进一步推进法律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以更准确、更便捷的法律服务帮助企业“加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