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8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各区镇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评价结果新鲜,徐汇区红梅街在城镇综合排名中成绩优异,没有任何悬念。位于漕河泾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常住人口不足3万,而开发区的从业人员已达到近30万人。垃圾分类“红梅特征”是如何形成的?让我们回到四年前。
四年的试点探索形成了“红梅特色”[S2/]
红梅街自2015年开始试行定期定点垃圾分类工作。龚辉第一个进行垃圾分类的新村是一个没有物业管理和行业委员会的自建住宅区。起初,居民的合作程度不高。为此,居委会干部、楼领导、社区党员和志愿者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宣传和指导垃圾源头分类,每户发放一个垃圾桶和垃圾分类文件夹。
描述:志愿者坚守垃圾仓库
鉴于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规则不熟悉,社区专门安排志愿者轮流“站岗”,当发现居民没有分类丢弃垃圾时,上前给予指导和帮助。针对个别外来住户的无意识行为,志愿者积极引导和劝说,确保住户自觉将垃圾分类。一些居民喜欢清洁,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已经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在垃圾仓库旁边设置了洗手池,这样居民在扔垃圾后可以立即洗手,从而减轻了一些居民的麻烦。这样,通过挨家挨户的宣传、蹲点指导和人性化的设置,社区居民逐渐有了垃圾源头分类的意识。到2017年,龚辉新村社区所有184户居民都签署了实施垃圾源头分类的承诺书。
描述:从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那里拿出居民意见信
此外,龚辉新村在社区垃圾源头分类方面也有自己的“秘技”。由于社区和居委会相距甚远,龚辉新村自我管理委员会在垃圾仓库旁设立了一个意见箱。除了面对面接触和电话联系,意见箱的出现为居民反映需求和提出建议增加了新的渠道。随着通讯箱的设置,社区垃圾仓库的开放时间根据办公人员的需要而延长;垃圾仓库边缘的可回收垃圾箱,所有回收的费用都进行公示,并补贴给社区的自我管理资金,用于社区建设。
习惯形成,社区整洁,环境改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也很高。“要我做”和“我想做”的结果是不同的。红梅街的龚辉新村做了很好的示范。正如居民们所说,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只有当他们做得好的时候,他们才能享受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美丽的家居。
图片说明:视频探头安装在垃圾仓库区
经过近四年的试点和推广,红梅街的垃圾分类工作已逐步逐点开展到全社区所有居住区,新建和改造了22个垃圾隔间,实现了垃圾隔间居住区的全覆盖。在新装修的垃圾房区域设置视频探头,实施垃圾分类可追溯管理,及时向居民宣传和培训垃圾分类过程中不正确的分类方法。街道每周对垃圾分类车厢进行全覆盖检查,并组织居委会领导和专项志愿者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对检查情况逐一进行评议。同时,做好仓库管理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工作,通过这些管理志愿者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手把手的分类指导。
在去年的市、区级垃圾分类评价中,红梅街作为试点社区,不仅在垃圾仓库、垃圾箱等“硬环境”改造方面得到高度评价,而且在定期定点达标投放、志愿者管理和投放流程等“软治理”方面得到充分肯定,形成了“红梅特色”,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
现场解决残羹剩饭,实现“湿垃圾不上街”[S2/]
红梅街占地5.9平方公里,在开发区园区有近30万名员工。公园里有71个大大小小的食堂,20多个规模超过1000人的食堂。公园食堂的餐厨垃圾是红梅街湿垃圾的重要来源。此外,公园周围的餐馆也是湿垃圾的“大生产者”。如何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垃圾分类情况,是街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根据环保部门的统计,2018年,红梅街每天产生12吨湿垃圾。
为实现“餐厨垃圾无梅花”的目标,街道决定在该区域设立垃圾处理点,并推行湿垃圾现场处理模式。6月1日,红梅街市民环境体验中心试运行,该中心拥有4台湿式垃圾处理机和一个垃圾分类展厅。目前,在其管辖范围内每天可处理20多吨餐厨垃圾。
市民环境体验中心位于钦州北路桂国路,靠近中环路,占地约350平方米。有湿垃圾装卸点、处理加工区、油水分选装置和科普展厅等。展示了从餐厨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是上海中心城区首个让市民体验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的科普场馆。
目前,红梅街已初步形成了“一区三点”的湿垃圾回收处理模式。“一区”为环保体验中心的集中处理站,“三点”为华月嘉园小区、溥杰科技、跨境工业园区的子处理点,每个子处理点均配备有与体验中心相同的湿式垃圾处理器,实现了餐厨垃圾的日常清洁和就近处理,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