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8字,读完约5分钟
徐汇滨江区曾是近代上海重要的交通、物流、仓储和生产基地。它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海岸线,聚集了南浦火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龙华机场、上海水泥厂、白猫集团和上梁六库等大型工业工厂。
在1943年日本出版的上海地图中,徐汇滨江区标注了大量信息,包括“上海南站”(即南浦火车站)、铁路走向和“机场”等。
|图片来源:香港科技大学-数码馆藏
20世纪30年代中期龙华机场的图像。各种飞机、仓库和其他配套设施清晰可见。当时,机库离黄浦江很近,许多大型设备和部件都是通过水路运输的
20世纪40年代,在徐汇滨江地区进行航空摄影
|图像来源:airspacemag
1979年航图上徐汇滨江岸线及相关重要节点的位置
|图像来源:天空地图。上海
2007年,徐汇区政府与上海市黄浦江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黄浦江徐汇段综合开发的合作备忘录》,明确了“城市合作、区域导向”的建设机制和“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原则。以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为出发点,滨江地区功能结构正式升级,激发区域活力,提升城市“棕色地带”
北票码头,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典型的“水陆联运”集散地。建于18年(1929年),是北票煤矿公司投资兴建的两座浮船坞,全长120米。26年日本占领后,浮动码头被拆除。37年(1948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将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码头,装卸作业分别由资源委员会和铁路物资办公室管辖。1949年后,先后被上海搬运工协会和上海港务局接管。它由上海港煤炭装卸公司经营。码头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重建的。是龙华地区承担煤炭供应和水运、铁路(公路)中转任务的码头。1995年,货物吞吐量约为700万吨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北票码头
|图片来源:徐汇区记录
2000年北票码头及周边滨河地区航拍
拍摄于2002年的北票码头,以即将关闭的卢浦大桥为背景
|摄影:路捷
2010年,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核心支撑区,徐汇滨江完成了116家企业和3500多户居民的搬迁,完成了约280公顷的土地储备和改造,3.6公里的亲水海岸线,建成了30万平方米的空公共开放空间和20公里的“七路两隧道”等主干路网,促进了滨水区从生产功能到生活功能的转变,2015年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模范奖。
2011年,徐汇区以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巴黎塞纳河左岸等国际著名滨水区为标志,将徐汇滨江区命名为“上海西岸”。2016年,“西海岸计划”提出并启动,以国际化的理念、方式和合作传播中国文化和海派文化,将中国文化和海派文化从“上海西海岸”推向世界,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与世界对话的文化码头、平台和新地标。加快实施西海岸文化走廊“艺术博物馆大道”战略。
改造后的徐汇河畔融合了工业遗产、文化、休闲和优雅的住宅
|摄影:杨焕民
20世纪40年代拍摄的龙华机场机库
|图像来源:airspacemag
2014年5月18日,由原上海龙华机场机库改建而成的余德耀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摄影:王荣江
2016年8月,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房基本连通”的工作要求,8.4公里贯通工程(徐汇段)的岸线建设启动,徐汇滨江地区的开发建设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对原有工业设施的保护补充了公共空,城市得以更新,记忆得以保存,背景得以传承
|摄影:王荣江
“上海西海岸音乐节”在徐汇河畔举行
|图片来源:徐汇区地方志办公室
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会场——徐汇滨江西海岸艺术中心所在地
|图片来源:徐汇区地方志办公室
截至2016年底,徐汇滨江区已收储土地390公顷,占总面积的75%。出售了33块土地,面积约为77公顷。西岸文化走廊、西岸媒体港、上航空服务中心等标杆项目已初具规模。徐汇滨江区已基本实现了从以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形态发展阶段向形态发展、功能发展和产业发展阶段的转变。
到2017年,从北部的日晖港到南部的徐浦大桥,8.4公里的景观大道、80公顷的open/きだよ 0号房、5座景观桥、8.4公里的防洪墙、10万平方米的亲水平台和3万平方米的配套建筑基本建成。从北到南,分为四个主题区:活力示范区、文化核心区、自然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区。许多有近百年历史的旧工厂、仓库和码头都充满了活力。
位于徐汇河畔的龙美术馆(西岸博物馆)保留了部分原北票码头建筑,并与现有场馆进行了整合
|图片来源:西岸集团官方网站
龙艺术博物馆内部(西海岸博物馆)
|摄影:王荣江
徐汇滨江——“水、绿、城、人、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摄影:杨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