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1字,读完约3分钟
南京西路742号(原静安寺路),1937年8月至1940年,是白夏难民收容所的所在地。原建筑因市政建设被拆除,地块被改建为博爱大厦。
夏季派克难民收容所位置图
篝火中建立的难民庇护所
难民收容所中的儿童
1937年,抗日战争于8月13日在松湖爆发。上海及周边地区有130万难民流离失所,涌入租界。为了帮助这些难民,中共上海市东部工作委员会书记周林,中共共青团江苏省委临时书记陈,带领工作人员打开了已经暂停了很长时间的夏季培科影剧院的大门,以便工人和难民能够在那里生活,并建立了夏季培科难民收容所(后来改名为卡迪路难民收容所)。这是抗战初期上海最早的难民收容所。主任是周新民,共产党员张赟、刘述周也在这里工作。
在难民收容所教授“志愿者进行曲”
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成立,王尧山领导的难民委员会成立。省委明确指示,要重视难民工作,根据不同的阶级和要求,教育和组织难民,争取优秀分子加入抗日团体和共产党。困难委员会成立时,省委抽调了30多名党员到难民收容所开展党务工作。到1940年困难委员会工作结束时,已积累了390多名党员。上海的主要慈善组织也致力于接收和救助难民的工作。由于这项工作有利于稳定租界的社会秩序,因此也得到了租界当局的支持。
抗日救国学校
组织困难儿童卖报纸
夏令营有8900名难民,包括100多名难民儿童。这里的妇女设立了扫盲班、缝纫小组和羊毛编织小组;困难儿童有四个班,每周22个班。放学后,他们去广播电台唱抗日救亡歌曲,去残疾人医院做吊唁表演,张贴标语,宣传捐款。1938年8月,该委员会动员各难民收容所的进步青年以垦殖的名义加入皖南新四军,共200多人,其中几十人去了夏令营。
今天的照片是夏天派克难民收容所的废墟
在委员会的领导下,难民收容所不仅是社会救济的场所,也是抗日救国教育的学校,培养抗日救国的生力军。中共中央称赞上海党组织领导的难民工作是一项成功的创举。上海难民收容所的工作持续了三年。由于疏散,一些难民在特许区获得了就业机会,难民人数逐渐减少。1940年6月,公共租界工商部决定停止对难民的所有救济工作,收容所也相应关闭。
上海第一家电影院的诞生地
键控剧院夏天的老照片
在成为难民避难所之前,夏季电影是上海第一个有声电影。它于1914年9月8日开业,由西班牙商人莱姆斯(Remus)主持开幕,装饰新颖而丰富。1929年,中国第一台有声电影放映机安装完毕,有声电影《飞天将军》首映,开创了上海有声电影放映的历史。后来,一些新的电影院,如大光明,国泰航空和南京,建成并开始营业。电影院很难与新电影院竞争,于1934年关闭。1939年底,更名为潘志恒,重新大修后更名为“大华大剧院”,是米高梅公司在美国的部门。1951年,它被上海市文化局接管,更名为新华电影院。1986年,它被改造成一个超级电影院,后来由于市政建设而被拆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电影院建在下岭北科难民收容所的旧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