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1字,读完约4分钟

据静安区介绍,今年元宵节期间,静安区许多学校以节日为媒介,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民间文化和民间游戏活动,以此来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陶冶心灵,扎下根来,培养中华优秀文化的小子孙。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t台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3月1日下午1点整,在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一场大型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t台演出拉开了帷幕。将近1000名儿童穿着特制的唐装和旗袍,拿着融合了民族文化元素和学校吉祥物元素的兔灯,然后走上舞台展示他们的风格。整个校园突然变成了一个民俗文化的大观园。

寻找中华年味之美 静安家校共育文化传人

“作为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办的著名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的现代青年公民,是我们不变的使命。”张敏总统向记者表达了师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据她介绍,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中,学校经常通过开展“印象中国——青少年迎新春嘉年华”、“最耀眼的民族风格”等德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学校最新的吉祥物“忠忠”、“信”,也以元宵节兔灯为形象,意在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扎根于学生心中。

寻找中华年味之美 静安家校共育文化传人

在这次民俗文化艺术展览中,不同形状的儿童兔灯内涵丰富,融合了古今元素。一对由小吴同学设计制作的彩灯,大耳朵,笑口里藏着“钟”和“心”字,一条小尾巴上系着一个红色的中国结,手里还分别拿着一副藏文对联:“中国小市民,心向中国梦”。小林制作的兔灯中间画有一个秦代的方形圆孔铜钱,耳朵上画有“心”,象征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中心的老师和学生是幸福和亲密的。

寻找中华年味之美 静安家校共育文化传人

fanguanong小学-

探索中国传统品味之美

3月2日上午9: 00,范冠农小学的19间特殊教室全部被改造成了一百个民间艺术花园。来自全校的近500名学生穿梭于每间教室,在民间节日中探索中国传统新年的审美情趣,如画京剧脸谱、捏泥人、包饺子和绣福包。

校长杨珏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一直把《美丽之旅》作为学校德育实践的特色课程。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寻找中国文化之美,如中国各种传统艺术、民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新年之美是“美丽之旅”的第11站。为了发现除夕夜的美丽,学校要求所有的学生利用在上海、他们的家乡和旅游胜地庆祝农历新年的机会,了解各民族的新年习俗,用图片、文字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开学后的学校民俗节日活动中展示出来。

寻找中华年味之美 静安家校共育文化传人

记者在寻找新年情趣之美的活动现场看到,学生们对参加各种民间文化活动非常感兴趣,有的甚至非常熟练。像小江这样的学生不仅会包饺子,还会包饺子和春卷,还会讲这三种小吃在江南、东北和西北节日里的流行情况。一些高年级学生和他们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一起,用乐高建造了古代和现代的中国建筑,绘制了民俗版画,并切割了窗花。其他热爱音乐的学生跳云南民族舞蹈,唱藏族歌曲,整个校园充满了新年的味道。

寻找中华年味之美 静安家校共育文化传人

三泉路小学-

父母和孩子分享民俗文化的乐趣

3月2日上午10点,数百名家长来到三泉路小学,参加“元宵节快乐,三泉情满”亲子民俗文化主题活动,与孩子猜灯谜、打灯笼、包饺子。

“邀请家长进入校园参加元宵灯会活动,使他们能够支持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共同承担起通过言行培养孩子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责任。”校长周莉向记者介绍了家长被允许参加节日的原因。据了解,这所学校学生的家长大多是忙于工作的工人阶级,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不够重视。从在家和学校一起抚养孩子开始,学校强烈邀请家长参加活动。

寻找中华年味之美 静安家校共育文化传人

在走廊、教室、中庭等地方,一些家长和学生一起制作独特的灯笼;有些父母教孩子和面,包芝麻、豆沙和其他饺子;其他的家长和孩子都在猜谜语,场面非常热烈和喜庆。除了让父母和孩子自己带饺子回家吃,学校还让他们品尝从超市买的饺子。一些父母和孩子一边吃饺子,一边读唐诗宋词。场面非常热烈。

来源:上海热线新闻网

标题:寻找中华年味之美 静安家校共育文化传人

地址:http://www.shcafe.org/shzxxw/2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