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6字,读完约5分钟
静安区临汾街道建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个成熟的居住社区,这里的时代发展脉络和印记尤为清晰:长期以来,这里的社区管理依赖于基层干部和电网工人的手脚。小书;在过去的两年里,依靠技术创新,这里的管理模式已经进入了一个颠覆性的快速迭代时期。去年底,率先在云平台上搭建了一个大型民生服务平台,开发了一个面向人民情感的大数据工具;最近,它创新和发展了用于精细社区管理的“超级大脑”。
“超级大脑”开发了12个应用场景,包括高空抛物线监测、独居老人护理、食品安全等。社区里有数百种不同的传感设备。这种敏感的神经末梢网络直接指向以前社区管理中的许多尴尬和痛苦。
据悉,临汾只是上海的一个试点项目,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年数字经济试点重大项目”。这个感知网络将在两个月内遍布静安的14条街道。9月底前,全区将有50万种传感设备,帮助社区找到精细化管理的精确“画像”,实现基于新技术的管理“效率变革”。
智能感知,实现“无声”的关注
临沂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这里有一个“超级大脑”联合指挥中心,一方面,它全天候接收和监控无数“神经元”发出的信号和数据;另一方面,它连接上海大数据交易中心,分析各种数据,并为管理人员提供预判和预警。
在指挥中心的蓝屏上,有12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如非机动车停车管理、消防安全、电梯安全、食品和药品安全、老年人电子围栏。点击每个场景,具体显示当天涉及的监控数量、预警数量、问题类型、具体社区和路段,还可以看到实时监控画面。
例如,在检修孔盖管理中,哪些检修孔盖松动并打开,哪些检修孔盖溢出,哪些有毒气体渗出...数据图标一目了然。另一个例子是食品安全管理,几个食品加工场所的湿度和温度超出预设范围,存在风险,屏幕上的警示灯自动亮起。
据指挥中心负责数据管理的人说,目前的12个应用场景都是基于人们在以前的调研访问中所关心的问题而设置的。例如,街道的老龄化程度超过辖区总人口的40%,许多纯粹的老年家庭在寂静的地方期待着一种关怀;因此,社区为许多老年家庭安装了“感应护理系统”,包括智能床垫、门磁、烟雾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等。,并开发了“老年人生命体征监测应用场景”。这些传感装置能够准确掌握老年人在家中的生活动态,包括监测老年人的呼吸和心跳,并通过自我数据学习掌握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从而构建“个性化”的应对和预警机制。
空抛物线监管也很高。目前,红外传感器被安装在街道沿线的一些住宅建筑外。一旦感应到“抛物线”,监控视频将立即开始播放,并准确锁定整改目标。
基层执法团队实现“效率变化”
“超脑”的应用,充分解决了社区管理中“力所不及、力所不及、力所不及”的现实困难。街道党委书记于这样评价。
余表示,归纳网络形成了公共设施管理“全覆盖、全天候、全过程”的问题发现和处置机制,解决了“人力无法及”的问题;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如照顾独居老人,物联网技术已经被用来解决“人力无法及”的问题;依靠大数据分析、预判、改进以及管理和操作流程的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人力不足”的问题。
目前,“超级大脑”联合指挥中心24小时不间断运行,覆盖电网中心、综合管理中心、应急中心、物业管理中心、民生保障等五大中心功能区。它不仅可以访问大多数城市组件和事件管理数据,还可以根据管理数据实时分配管理资源,并立即纠正操作缺陷。
机智的“神经末梢”也充分解放了人力,集中在处置领域,这显然加快了问题的反应和解决的速度。“超级大脑”在试运行的两个月内收到了600多个自动报警,积极化解了16个可能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
各类执法管理团队也在经历“效率变革”——公安、市场、城管等职能部门,以及物业公司等各类人员都配有蓝牙非接触式身份管理手镯,实时记录行动轨迹。紧急情况下,指挥中心应在附近调配管理力量赶赴现场,提高处置效率。
了解分析和判断,更好地了解协同处置
作为试点,临汾的12个应用场景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区域性。未来,全区每条街道都将深入结合大规模调查,根据自身的社区特点、群众需求、先天禀赋和资源优势,开发设置更加精准的社区“肖像”和个性化应用场景,真正体现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
负责推进该试点项目的静安区科委透露,预计在全区14个街道(镇)部署传感网的工作将于9月底完成。同时,对新增的传感系统数据建立统一的采集、管理和共享平台,对分散在各部门的大量库存数据按需进行突破,形成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应用。按照“谁申请、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数据收集和共享的信息保护,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使大数据与城市管理充分互动、相互促进。
此外,将逐步构建覆盖整个区域的智能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实现社区层面各种工作力量的协同整合,使“超级大脑”不仅能捕捉和分析,还能判断和指导,更好地协调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