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4字,读完约3分钟
近年来,上海电影产业呈现出超高速发展的趋势,其中“静安制作”是一股新生力量。未来,静安影视产业的新增长点在哪里?近日,静安区召开专题座谈会,贯彻落实近期召开的上海电影工作座谈会精神,正式提出“加快推进影视产业与静安国际深度融合”的方案,引起了影视业界的关注。
2018年,《静安出品》占《上海出品》票房的一半,更多的影视产业载体形成,更多的影视惠民举措扎实推进。2019年,虽然还不到一半,“静安制作”就已经大放异彩——王小帅导演的《永远》第一监制董春电影(上海),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双银熊”的壮举,获得最佳男女主角,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关注,该公司在静安区注册。
据区文化旅游局相关领导介绍,“静安土产”在做强、做优、特色、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四大特色-
筑巢引凤,空房的产业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不言而喻,老式的“大国际影视产业园”正在上演。在此基础上,一些新的载体也利用了这一趋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等产业载体在smg系统下的升级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此同时,静安区仍在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打造“海视觉——静安明珠影视城”;电影和电视拍摄地点无止境。目前,静安区有多达22个影视拍摄点;近两年来,专业影视服务企业自发成立的产业载体也不断涌现。
引领作品,优秀影视创作机构的集聚效应突出。自2014年10月,第一家公司“麒麟影业”落户静安。静安成功引进了博纳电影、爱奇艺电影、华曼山电影、余明电影、泰牌电影、米思辰电影、奇客电影、奥菲电影、东方翡翠、画梦动画等252家影视企业和知名影视公司,吸引了贾、王小帅、宁浩、静安等一批国内外优秀影视创作机构,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持续人才培养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产学研孵化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静安是一个集产业孵化、影视教学和先进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影视资源要素富集区”。
影视文化是全民共享的,对人民有益,消费驱动力显著。静安打造影视产业大都市,不仅是为了吸引产业集聚,也是为了丰富静安区人民的文化生活。静安将产业发展与全民共享相结合,在静安区走上了创新之路——“5元看大片”,备受赞誉。
政策第一,积极稳妥地推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好与强。许多文件相继出台,不同于传统税收激励政策的“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相继出台。正是这种“支持高品质产品”的定位,使著名企业愿意在静安创造高品质的精品。
在本次研讨会上,上海博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心、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等影视产业链单位的负责人也进行了交流发言。同时,区有关部门还表彰了静安市一批优秀的影视企业和影视项目,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经营环境。
这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影视产业与静安国际的深度融合”。正如“静安出品”可以占据“上海出品”的半壁江山一样,与“国际静安”相结合的静安影视产业,可以充分依托“大环”优势,着力打造创作、技术、人才、资本、国际化等核心要素高度集中的“全球影视创作中心”核心区,以及编剧、视觉效果、后期制作、融资、衍生等高端环节的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