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0字,读完约4分钟
6月8日是第14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静安区推出“人文陕西北路”和“记忆复兴——苏河湾”两条文化步行路线,与市民一起追溯城市历史,深入了解静安市的海派文化、城市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国商业文化。静安区的八个文化场馆,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纪念馆和新建的民生艺术博物馆,也在同一天向公众免费开放。与此同时,“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在静安区文化中心拉开帷幕。通过展示、表演、展示与传承、互动与体验七个环节,活动为市民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盛宴。
陕北人类痕迹之路
陕西北路历史文化街上有20多栋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此行路线从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咨询中心出发,经过旧上海崇德女子中学旧址(现同济大学附属齐一中学)、河东大厦(现上海字典出版社),再到上海大学所在地(现陕西北路绿地、南阳路),这里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培养革命干部的地方。
参观完崇德女子中学旧址后,旅行团的第二站,何东大厦,是香港首富何东的财产。自1958年起,何东府成为中华书局《辞海》编辑部,解放后的新版《辞海》在此诞生。本次活动专门为市民和游客准备了“辞海游”、“唐宋诗词鉴赏词典”展览。词典研究专家介绍了词典的编纂历史和不同版本的特点。
旅游团随后来到了上海大学。1924年,上海大学从闸北青云巷迁至当时的南阳路。“武黄埔,文大任”成了一个著名的故事。1925年,它成为“五卅运动”的发源地。
感受苏河湾沿岸的城市变化
20世纪初,苏河湾是上海最繁华的工商业中心之一。“记忆复兴——沿着苏河湾走”的起点位于上海总商会旧址,该旧址于去年翻修并竣工。主办方静安区文化保护中心特邀上海商会装修设计师凌应松等专业人士,从建筑、历史、人文等方面解读苏河湾的历史记忆,为市民和游客梳理出苏河湾地区新时期复兴的路线图,描绘出苏河湾未来的文化辉煌。
据静安区文化旅游局负责人介绍,2010年,苏河湾的记忆修复工程启动,对一批老建筑进行了精心修复,恢复了历史风貌。上海总商会和怡和包装厂的旧址也定期分批向公众开放。6月8日,新落户静安新工业厂房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也免费开放一天。
明信片“画花园”开始
位于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张远”见证了旧上海最后一个石库门时代。到5月底,那里社区的所有居民都搬走了,所有的商人都走了。它现在处于关闭状态。6月8日,由静安区文化保护中心和上海写生学会联合推出的一套12张“写生张远”明信片正式发行,主办方将作者署名的明信片赠送给了张远的原居民和市民。屏幕上的砖瓦让人们想起了石库门巷的生活,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变化。
零距离的感觉总是在静安
越剧与静安有着不解之缘。早在2007年,“七壁越剧学校表演艺术”就被评为上海市非遗产保护项目。6月8日,在静安区文化中心,一段戚碧的经典戏剧是烤肉串,这让粉丝和朋友们上瘾了。齐派的传人王行娟、、,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此次,静安区文化旅游局还与上海歌剧艺术中心合作举办了一场非遗留的歌剧演出——越剧指南《越来越美》,邀请了国家二级演员、“金(聚风)派”传承人范婷婷,让静安市民从听觉和表演语汇的角度体验越剧的魅力和趣味。
此外,区文化中心还举办了丰富的手工互动体验,如龙凤蝶胸针制作、雷云香包制作、凯思灵蛋糕装饰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汇聚工匠”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与一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廊的图片相得益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了解,从6月7日至9日,静安区1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天都组织了一场精彩的非遗活动。目前,静安有16个非遗产项目,18名传承人已落户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正常的传承与交流。今年1月至6月初,共举办了126场相关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参与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