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84字,读完约12分钟
上海市延安中路504弄(原福秀路)多福利里静安区,是一条建于1930年的“新型胡同”。这条小巷是一个石库门住宅,有两层砖木结构,共有66栋建筑。两侧排列成六排行列式,总车道和分车道比以前修建的宽。
弄内21号是标准的石库门门洞和混凝土门框,线条流畅,门楣极其简单。它只用凹凸块和线条勾勒和对比过梁的立体感,使其呈现出一定的风格。黑暗的双开门旁边的墙上有一个白色的中英文铭牌,上面写着:“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77年12月7日宣布成立上海市文物局,原上海八路军办事处(和上海新四军办事处)旧址,是上海的一个文物保护单位。”事实上,1962年9月7日,该遗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照片说明:门口的铭牌
“李公馆”和上海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站在门前,回想过去。在20世纪30年代的最初几年,这里的房子是新建的,很现代。道夫雷在公共租界中属于英美势力范围。位置优雅,房子又新又时尚,价格当然不便宜,所以大多数能住进去的人都是正派的人。当房子被一个接一个地翻修时,巷子里住的人多了一点。住在这条巷子里的女人都烫了旗袍跟,男人的包头套装和领带有三双男士皮鞋,裤子是直的。他们在这条小巷里大摇大摆地走着。
1937年3月,一对和巷子里其他居民一样体面的夫妇搬进来,住在21号。21号是一栋两层带翼的房子,两层朝南,非常适合全家人。这对夫妇是李克农和赵颖。因此,21号多福利被称为“李大厦”。
照片说明:红色是当年地图上办公室的位置
1926年加入共产党的李克农经历了各种残酷的斗争。1929年12月,他被国民党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录用,徐恩曾任局长,无线电新闻编辑,后任电信局长。同年,徐恩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总务科科长(实际上是调查科科长),李克农在徐恩曾手下工作。根据这一情况,周恩来命令李克农、钱壮飞、胡迪组成党的特别小组,李克农担任组长。当时,李克农经常往返于南京和上海之间指导工作,并负责联系中央特科。在秘密战线上,李克农从钱壮飞那里得到消息,说中央特勤组组长顾被捕叛逃,敌人企图把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所有机关都抓起来,并设法报告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对地下党组织的部署,以求安全转移。因此,李克农受到中央的表彰,被誉为“党的四大秘密”之一。
李克农奉命离开上海后。1934年10月,李克农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Xi事件后,李克农担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和平解决Xi事件,争取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2月中下旬,国民党中央委员张冲命令李克农飞往上海。三月,李克农夫妇住在道里21号。李克农执行了一项任务,他在上海秘密建立了红军办事处,也就是所谓的“李大厦”。
全面抗日战争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工农红军改组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为了在国统区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八路军在南京、武汉、重庆、太原、长沙、桂林、兰州、Xi等地公开设立了办事处。此后,上海在原上海红军办事处的基础上,在上海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设在中共对外活动的公开机构——李大厦21号,由直接领导。上海因此成为抗日救国的重要阵地。
“小开”潘汉年
办公室主任李克农与老朋友潘汉年共事多年。1928年,他在上海和潘汉年创办了《装甲车》报,后更名为《平民报》。他们可以说是老伙伴了。现在潘汉年经常来多佛。他们总是在一楼东翼的接待室讨论他们的工作。二楼的东翼是李克农夫妇的卧室,后面一层是电报员兼翻译朱志良的宿舍,楼梯拐角处的墙上挂着电话。
潘汉年和李克农讨论过,既然上海八路军办事处成立了,就应该有一个品牌。李克农同意了。他们两人设计了一个品牌,然后派人定制。
上海办事处建于7月,品牌不能挂。8月,李克农奉命赴南京组织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上海办事处移交给有斗争经验的潘汉年,潘汉年任主任。
描述:潘汉年
李克农离开后,时任上海办公室秘书长的刘少文为了工作方便,搬到了多福利21号,他的妻子孟进也和他一起搬到了这里。
早在1936年秋,潘汉年就接受了中共中央的任命,带着《中共中央给国民党的信》和毛泽东给宋庆龄、张乃器、陶行知、沈钧儒、邹韬奋的信,离开陕北前往上海。他去宋庆龄在上海莫里哀路29号的公寓(现在孙中山的故居在香山路7号)递交了一封从毛泽东到宋庆龄的私人信件。毛泽东在信中说:“我想派潘汉年同志到这里来,讨论统一战线的具体组织问题,和他讨论公开活动的办法……”宋庆龄把中共领导人的委托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热情地帮助联系各界名人,并给予潘汉年全力支持。
潘汉年2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科特,长期活跃在上海。他这次回来的秘密代号是“肖凯”。在上海,每个人都知道“小开口”这个词的意思,即老板家庭的孩子,或小老板,他们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属于富裕阶层。不知道潘汉年真实身份的人真的认为他是个纨绔子弟。他非常注重穿着,熟悉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当时,党内有些人对他的风格相当不熟悉。潘汉年说:“你想让我穿着祥云纱裤偷偷接触人吗?”著名作家娄石屹有一次在路上遇到潘汉年,却发现“他的水獭绒帽子压在眉毛上,他的高档大衣竖起了水獭皮领子,他很有钱,他坐在三轮车上游街示众。”楼适意吃了一惊,潘却“笑而逝如惊鸿一瞥”。廖承志曾说:“我只知道潘汉年有些不检点,花钱大手大脚。”事实上,这些方式都是为他特殊的工作性质而设计的。这种独特的气质使潘汉年得以进入达官贵人的圈子,获得他们的认可,并在三教之中得心应手。
八路军上海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各界人士发展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国共合作统一的大气候和宋庆龄的支持,潘汉年的工作开展得很出色。“八局”结交了上海许多高层名流和商人,包括鲁迅夫人的徐光平、女作家沈九慈等。通过他们,他们先后成立了上海各界救国会、上海抗敌支援会、难民救济会等组织。与宋庆龄、救国会“七君子”(沈钧儒、王造时、、沙、张乃器、邹韬奋、石亮)保持联系。潘汉年经常与这些爱国民主人士交换意见,及时向他们通报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深入发展,并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宋庆龄的介绍,他与国民党的吴稚晖、孔祥熙、宋子文、李石曾、孙克等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
鲁迅的朋友
编辑报刊也是潘汉年的老本行。上海八路军办事处出版的《大陆通讯》、《全国舆论与文学》向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大陆通讯》经常报道延安新华社关于解放区和八路军抗日的情况。他们印刷和发行毛泽东的著作和中国共产党的出版物,如《论持久战》和《解放周刊》。与此同时,上海被用作宣传阵地,宣传材料被翻译成外语并在世界各地分发。
图片说明:当年办公室办的报纸和期刊
潘汉年不仅编辑,而且还写了20多篇政论,着重宣传共产党发动人民进行全面抗战的政策,批判国民党镇压群众运动的片面抗战路线;明确共产党坚决抗日的路线,批判国民党的妥协投降政策;宣传共产党的外交政策,批评国民党片面的亲英美和国际调解的外交政策;广泛宣传八路军的抗日游击战争,争取上海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那一年,潘汉年的文章也发表在上海最受欢迎的《好朋友画报》上。第131期《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是上海第一篇全面宣传八路军的文章,也是八路军宣传处的一项重要工作。
潘汉年和鲁迅有过长时间的交往。1927年12月13日,《鲁迅日记》提到潘汉年:“下午潘汉年、、包、、小冯来了,晚上吃了一顿饭。”1928年8月10日,鲁迅在《革命咖啡馆》一文中又一次谈到了潘汉年。鲁迅曾经说过:“潘汉年作为一个作家还缺乏一些条件,但他作为一个革命活动家的能力是非常突出的。”鲁迅的评价当然是深刻的。潘汉年不想当作家。他在早年的文章中写道:“虽然我热爱文学,但我没有时间学习文学。我喜欢写作,但我不想成为一个家。”他还写文章宣传革命和抗日战争。他的机动性和精力真的很棒。
从1933年到1935年,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上海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央机关、广播电台、工会、共青团、文化和体育委员会(包括各种联盟)和其他机构都被隐藏起来。1936年潘汉年回到上海后,在抗日救亡中分散作战的党员才在他的活动中得以联系和统一。
说服潘公赞,争取杜
1937年夏天,郭沫若经日本秘密返回上海。上海左翼文化界聚集在第21号多福里的东翼,讨论并计划出版一份宣传抗日战争的报纸。
申请已经提交,但国民党政府迟迟不答复。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激发人民的战斗精神,让人民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有这样一份报纸是必要的。时间很短,不允许耽搁。在东翼又开了一次会后,他们决定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公开谈判,争取出版报纸的权利。
那天,潘汉年和郭沫若去和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闻检查主任、主管上海文化工作的潘公赞谈判。潘公展不能低估他们。潘公赞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也是《时事新闻》副刊《邓雪》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特约撰稿人。他编辑了《申报》的新闻,并在上海创办了《晨报》,担任社长。当然,他了解眼前这两个人的份量,在国共合作、联合抗战的背景下,拒绝他们办报纸的要求似乎是不合理的。最后,潘公赞勉强同意了潘汉年和郭沫若的要求,同意国共两党合作办报,双方各付500元开办费,并出版了以郭沫若为社长的上海救国会机关报《王久日报》。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国统区获得公开合法的宣传地位。
照片说明:郭沫若
通过《王久日报》,读者可以及时了解周围和远处发生的战争,如“敌人放火烧了虹口”、“日军进攻张谭——反正都是几千伪军”、“东京发生军事暴动——军队巨头被杀”、“敌舰猛烈轰炸浦东”等。,使国民党统治区的读者能够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王久日报》刊登了朱德、彭怀德通过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向社会各界捐赠防毒面具的消息:“我军陕北急需防毒面具,xxxx军后方军官昨天接到前线来电,说日寇已在施放毒气,希望社会各界捐赠防毒面具。”电报原文是这样的:“上海的韩念同志消息灵通,知识渊博,技术高超,才华横溢,上海的各行各业给了我们很大的安慰,增加了我们杀敌的勇气。”请单独进贡。目前,盗贼和土匪受到我军的严重打击,他们非常害怕。他们无视国际公法和人道,把毒气放在第一线。请给各行各业打电话。如果你感到安慰,最好是多买些防毒面具,这样不如采购,也就是说,情况不同。" "
潘汉年一听到这个消息,很担心前面士兵的安全,非常着急。1937年10月28日,他以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的身份,致信上海市抗敌协会主席团成员、筹款委员会主席杜·,说明八路军“开赴陕北,血战数月,屡遭日寇重创”,“经费有限,防病毒设备匮乏”,“急于后方同胞捐献防毒面具”。
在接到潘汉年的信的第二天,杜就召开会议讨论信中所要求的事情。会后,价值1.6万元的1000套防毒面具捐赠给了八路军。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时,毛泽东和张闻天指示潘汉年,把开放的救国团改为秘密国家。在此之前,上海八路军办事处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安排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撤离。潘汉年安排了何香凝、沈钧儒、沙、、郭沫若的撤离。上海沦陷后,潘汉年力劝宋庆龄赶快离开。12月23日,宋庆龄乘德国邮船离开上海。12月25日,潘汉年登上一艘开往香港的邮船,暂时结束了他在上海的使命。
这时,“上海八路军办事处”迁到了萨波赛路264号(现淡水路192号)。另一方面,他搬到了法租界淡水路274号二楼。他以刘少文为首,并被转移到半公开和地下活动,直到1939年底。而且已经制造出来的品牌从来没有因为形势的变化而被挂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