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4字,读完约4分钟
周浦街帮村的村民卢永祥患有肺气肿,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去医院了。“你可以在你家门口取药,不特意去医院越来越方便了。”身为街帮村的村民,村党支部书记姚辉和村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现在村子每年都一样,每年都有惊人的变化。”他说。
浦东经过30年的发展和开放,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7年启动的“家庭之门”服务体系建设,已在全区36个乡镇和1300多个居住村创建了“家庭之门”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让浦东人民在最熟悉的地方感受到优质服务带来的美好生活。
特色项目有助于增加收入
3月,在界帮村,100亩桃花盛开,桃园界帮的美誉由此而来。在界邦,80%的村民家里都有桃树,姚辉家也有2.5亩桃树林。
“三十年前,每个人都没有种桃子的技术。种的桃子很小,产品也不一样,所以很难卖。”姚辉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经常跟着奶奶骑三轮车卖桃子。有一天,他呷了一口酒,最多卖了三五十英镑。他几乎卖了一半,又赔了一半。“想一想就疼。”
在过去的两年里,事情已经完全改变了。村民们种的桃子不仅个头大,外观好,而且产量大幅度增加。这是因为杰邦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开设了“农业小院”这一特殊服务项目。
“小农会”每月定期举办学习班,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推广、销售对接等服务,帮助村民实现增收。以“农业小院”为平台,杰邦村还与周浦镇农业投资公司合作,将村内的“湖景蜜露”桃打造成品牌商品。
“村民们只需要把桃子送到镇农业投资公司,公司会把它们分类、包装并分发出去,帮助大家卖桃子。”姚辉表示,该村还引进了地区党建单位参与“门前台阶”服务项目,并通过索要桃树来帮助村民打开市场。
你不能在你的村子外面生活
当村民们增加收入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充满了成就感。几天前,姚辉视察了这个村庄。卢永祥见了,叹道:“姚书记,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原来,3月27日上午,老陆起床后感到有点气喘,于是她打电话给村里“前门”服务中心门诊部的全科医生朱毅。不久,朱奕带着他的急救箱来到了老小姐家。
测量血压,听肺部声音...经过一系列检查,朱毅诊断老陆为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放心吧,我回去给你开些化痰止咳的药,下午我中心的同事会给你送来的。”她对老小姐说。
老陆患肺气肿已经很多年了,需要长期服药。过去,去医院配药是必要的。现在,所有有常用药物的乡村诊所都有,而且只需几步就能买到。“全科医生上门非常方便,这与过去完全不同。”他说,“上门服务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每天都在变得越来越好。这是陆永香河许多村民的感受。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农村日新月异,为人民服务越来越丰富和方便,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姚辉说:“门阶是普通人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社会治理的前线。”自2017年5月起,浦东新区大力推进“家园一线”服务体系建设,在居住小区内提供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七项基本服务,让人们“远离居住小区,享受教育服务”。
为人民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s2/]
教人卖桃子,帮人配药……杰邦村建起了一扇永不关闭的“家门”,为人们建立了一个不间断、零距离、无缝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在空“家门口”服务中心的布局中,街帮村绞尽脑汁——在南区建设文化服务站和诊所,在北区建设党建服务站,受理市民事务服务站和联合物流站,然后拆掉村委会的原有围墙,通过德河广场和怀信埠路连接南北区,将整个街道连成一线
更重要的是,它在于服务的丰富性和便利性。《门急诊病历》用完后,我来到“家门口”服务中心,通过“远程视频”连接到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我可以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申请一本新的记录簿;闲置的空土地改造成大型活动空室,中央文化服务站推出各种兴趣班...“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充实。”姚辉说。
由于村里有“门到门”服务中心,不仅办事方便,而且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过去,村委会有一堵墙。工作人员下班后,村民们进不去。现在这堵墙已经被拆除,村民们可以随时随地走进‘家门口’。”姚辉说:“很多村民一到空就会来到‘家门口’,这里总是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