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7字,读完约4分钟
沉浸式体验展再现了上海人过去的生活场景。曹
在5月15日第27届国际家庭日之际,陆家嘴金融城收藏的一批旧物提前渡过黄浦江,回到了“小屋”。
一个名为“回到家——上海家庭时光”的沉浸式体验展览最近在豫园商城开幕。展览中展出的近400件“上海制造”和“上海品牌”的旧物是由浦东的上海友恒博物馆提供的。这不仅是优恒博物馆首次在浦西举办展览,也是自疫情防控以来浦东非国有博物馆首次在馆外举办活动。博物馆通过自己的收藏,不断拓展“自我造血”的形式,探索可持续经营之路。
旧物件被恢复到“内部隔间”
文昌路67号二楼展厅入口处摆放着一辆老式婴儿车和一架老式玩具钢琴,观众可以随意摆弄。
展览的主体是三个不同时代的普通上海人的“客厅”。当“客厅”被固定后,墙上挂着的1933、1970和1984年的日历就提示了这一点,而20世纪20-40年代、50-70年代和80年代上海家庭生活的代表性物品被零散地挑选出来,不管是生锈的白兔糖果盒、未开封的回力鞋,还是按时间雕刻的明亮的冰激淋盒。
友恒博物馆馆长白晨表示,在公众心目中,具有“十里洋场”风味的老上海文物更具文物和艺术价值。70年代和80年代生产的抽屉柜由廉价的胶合板制成,里面的东西也是“主要商品”。上海的大多数人都被淘汰了,这可以说是“很难找到痕迹”。
正因为如此,陈未能在浦西旧城区旧房拆迁现场“拾掇”,将目光投向上海之外。“上海曾经是一个轻工业发达的城市。上海生产的家具和电器在全国各地的家庭中是“大东西。”陈发现,这些旧物中有许多在上海仍保留或在其他省市使用,所以他花了很大力气把它们买回上海。“一个旧柜子只卖几百元,但它经不起长途跋涉。事情很大,运费可能要数千美元。”大如纱窗,小如饭盒、帽子和毛巾,大多数展览都是可追溯的,有出处可证明,组合和摆放方式也是“应有的”,让观众“一拍即合”。
尝试新的展示模式
“这是友恒博物馆第一次在浦西举办展览,打破了博物馆展览和运作的许多固有思维。”白晨说,疫情客观上阻碍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博物馆希望改变“坐北朝南”的运作模式,从邀请观众入园到送出展览。
记者了解到,上海友恒博物馆位于浦东大道288号,自去年2月起免费向公众开放。在陆家嘴,一个近400平方米的空小房间里,展品具有老上海的历史特色和民间生活。受今年疫情的影响,自3月17日重新开放以来,友好博物馆每天只接受50名游客的展览预约。由于展览条件有限,博物馆将在恢复工作时与豫园商城取得联系。双方一拍即合,实现了品牌合作,即将在一个月内举办的展览,有恒博物馆、豫园场馆的展示、设计、宣传计划等技术支持。
打开你的外套,你可以看到“上海”商标;触摸书桌抽屉的锁孔,就能触摸到“国有上海立信家具厂”的铭牌...在这次展览中,大多数旧物品都可以用手触摸。“座位可以坐,书可以翻过来。这是博物馆前所未有的大胆展示尝试。”陈坦言,这不可避免地会给展品带来损害,但他认为为了展览效果,推出“优恒”品牌是值得的。“观众是在老市政厅等上海文化的发源地。像过去一样使用和玩这些日常用品,心脏肯定会有所不同。”陈说:
实现自身造血
走出浦东,来到浦西,也是友恒博物馆探索“自我造血”的一大步。“开博物馆不赚钱。”白晨承认,几乎所有非国有博物馆都面临生存压力,运营者需要不断“贴钱”,即使他们卖门票,也只是杯水车薪。这个展览仍然是免费的,但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利润转换形式。“友恒照相馆”为观看展览的家庭提供文化和创意消费服务,与旧物品的身临其境展示相一致。在不久的将来,展览还将邀请515个参与抗击流行病的家庭回到“房屋隔间”拍照。
展览还以第三方品牌合作的形式,在上海设立了手表展区,汇集了过去几十年的经典款式。“上海手表是过去家族的‘四大件’之一,也是当今新的民族潮流的代表。在本次展览中植入产品不仅不引人注目,甚至是最大的亮点。”白晨介绍说,目前仍有许多市场化的运作形式在筹备中。
白晨透露,随着友恒博物馆可持续经营形式的不断拓展,力争在三至五年后基本实现“自我造血”。在他看来,这个走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非国有博物馆,同样肩负着探索博物馆事业转型方向的使命:“我希望这个不变的模式能够办出自己的特色,获得更广泛的认同。”让同行从中获得一些参考。”